美文网首页
《后浪》引发争议:创作者媒体意识缺失,但没人愿意『 被成为 』愤

《后浪》引发争议:创作者媒体意识缺失,但没人愿意『 被成为 』愤

作者: 单华伟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19:43 被阅读0次

创作者媒体意识的缺失

5月3日晚,B站推出了五四宣传片《后浪》,其中所标榜的『 年轻人 』的世界,显然不被认同,苹果设备、高达手办、高级摄影装备和赛车等等,绝非普通人能轻易消费的,因此被批评『 何不食肉糜』

但笔者认为,这也许并非该视频的本意,B站对受众的收入水平不可能没有概念,之所以会让大家产生这样的误解,不过是创作者『媒体意识』的缺失

把这些高端的玩意儿剪辑到视频当中,无非是想要有点格调——想象一下,你是做这个视频的人,整个B站都是你的素材库,它们就像是你一年来拍摄的各种vlog视频素材,年末了,想弄个视频总结一下,发个朋友圈,我相信很多人都倾向于更多的把自己在商圈和游乐场玩的时候拍的东西剪进去。小小虚荣一下,没有大碍。

但是,《后浪》创作者却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B站本身是一个『 自媒体 』平台,但当B站作为一个媒体主体发布视频的时候,它所站的位置,是和传统的电视台和报刊一样的,『 大媒体 』的位置。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身份的不同,决定了其说话的语态的不同,自媒体自说自话,其基本的语态是『分享』: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的知识;而传统媒体却是一个高声喇叭,其基本语态是『宣传』:我说的,是咋所有人的事儿,大家都得听好了。

为了不被反感,并且真正起到『宣传』应该有的作用,就要接地气,要亲民,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传统媒体,我们都会发现其类似于『朴素』的姿态,从选题,到主持人的穿着,用语用词,都会极力避免这个视频透露的所谓『格调』。

再对照B站的《后浪》这个视频,我们发现,创作者显然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发现自己现在其实已经成了这样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受众对自己的要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笔者在高中时,曾是学校轮值周一升旗仪式主持人中的一员,不少要在升旗仪式发表国旗下演讲的同学都会提前找到我们,让我们帮他的演讲稿润色。

这些同学的语言功底都是不错的,稿子并没有太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笔者却会对所有人提一个相同的意见:如果你要倡导什么东西,不要用『希望大家XXX』这样的话,改成『 让我们一起XXX 』,你是学生做演讲,不是领导讲话。

而《后浪》这个视频之所以被引发众怒,其实就像学生们在台下听『希望大家XXX』的一样的,『 你谁啊 』是所有人听到一个学生说希望大家怎样怎样的唯一反应,也许演讲者并没有这样的本意,但是你这说话的姿态就很惹人嫌。

 

《后浪》也不过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一点,但是却装过头了,从而被无限放大,被厌恶——听众,是有某种『恶意』的。

拉罗什福科在《伪善是邪恶向美德的致敬》当中说:『我们之所以无法容忍他人的虚荣,是因为那伤害了我们的虚荣心』一语道破天机,虚荣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多么『不道德』,之所以会被反感,就是因为你伤害了别人的感受,触碰到了人性中潮湿的角落。

情商,就是学着去抚摸别人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是『小孩子』,即使是你拿了别人小小的一块儿糖,别人都会不高兴。

人际交往中的很多对话,结论往往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们通过这个谈话收获了快乐和认同,从而带来好感,让你们有了更多一起合作与聚会畅聊的机会。

同理,《后浪》怎样诠释五四精神,怎样给B站做宣传,有没有真正传达多非常有意义的信息,不重要,几分钟的视频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你要做的,是去抚摸受众的心灵,是要照顾到大家的感受。

也就是说,做这种类型的宣传片,不能光是秀肌肉,秀完肌肉以后,下台拍拍大家的肩膀,说你也很有潜质哦,才是真正的目的。

而这个文案,显然就是『翻车』了——『 翻车 』这个词很形象的说明了这次《后浪》的状况,老练的车手驾着一辆华丽的跑车从车库出来,想炫个技,但这次不知为何,手一滑,就翻了个四脚朝天。

小心点,别把自己灌成了愤青

但不管《后浪》的初心是怎样的,误解已经发生了,而很多人对其批评,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阶层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确实让人感觉不是那么舒服,一个人享受着父母辈创造的财富,年纪轻轻,不用吃什么苦,享受生活,并且也能更轻易的发展出自己的事业;普通人没有『生活』可谈,也没有『事业』去拼,有的只是要把自己『养活』,有『工作』要做。

这种感慨,也许是有所谓『过度引申』的嫌疑,但正如笔者在《修炼认知,就是不急着分对错——如何对待解读与过度解读》这篇文章中和大家交流过的,严肃文学的解读,其实是老一辈学者和新一辈人对话语权的争夺,这当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来界定解读是不是过度了。

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就应该大胆的尝试去解读,别再纠结于『正确』和『错误』,只要能自圆其说,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知识,就是『成功』的解读。

通过这次的事件,让不少懵懵懂懂的少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的阶层环境,自己不是『后浪』,而是『后泥』,早些认清现实,早些踏踏实实苦干,以后睁眼的时候也不至于被扎得那么疼。

但是,当这个解读完成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收获之后,笔者还是更期待我们能回到它的本质属性上来:它就是一个不慎翻车,装得过火的,失败的文案设计。

所以,比起那些剖析阶级差异,韭菜如何成为韭菜,控诉现实的分析,笔者其实更赞赏朱一旦的回应方式,用自己造出的『发配非洲』的玩笑,发布了《非浪》的视频,以一种戏谑的态度嘲弄《后浪》的文案。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尽可能远离那些过于愤怒,过于直白,情绪过于强烈的解读——这些,其实才是最容易把你的脑子烧坏的东西。

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心,自然是应当的,但也正如笔者在《读书是件危险的事》中所谈的,这些深刻的知识,是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审慎的态度以及对自身状态良好认知作为基础,才能够真正被我们理解,被消化的。

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其实都是通过『加饱和度』的方式完成的——在影视作品的调色当中,调色师往往会先提高图像的饱和度,让颜色更鲜艳,以便于发现颜色当中的杂色并进行处理,或更好的对某一个特定的颜色进行选取,对其进行单独调节;当调色结束后再在最后的出点将饱和度还原到正常的状态。

发现问题,往往就是需要点『矫枉过正』的态度,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只有对问题给予足够的强调,问题才可能被重视,并且付出一些可能改善问题的行动。

但为什么有的人稍不注意就成为了坏的愤青?成为了极端?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的身边,其实并没有从来没有不思考的人,很多人确实有在很努力的关心和思考自己的处境。

但是他们的思考状态,往往是很绝望的,他们往往也没有多少耐心,只求一个『深刻』的解释为自己的愤世嫉俗背书。

所以他们往往会抓住一个解释不放,并且听风就是雨,夸大问题的所在,而因为这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唯一视角,也就自然成为了世界的全部。

被浅层的所谓『反思』所吸引,但是却不明白这个话为什么要这样说,不知道前提条件,不明确语境,除了跟着一起怒吼,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久而久之,便只剩下无意义的怒吼了——这样的人,就是笔者所称的『被成为』愤青的人。

这些批评,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但是别让它占据你的大脑太久,也不要处处都拿这个东西说事儿,老是在其中寻找所谓的思想快感,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成瘾行为。

生活已经成了这样,我们也许不能让它变得很好,但也许能让它变得更好,只要在努力,至少不会让它变得更糟。

也许这个问题还会占据热榜好几天,也许你还会反复的去回味它,但当你把各种解释都理解到了,把啥味道都尝到后,还是尽早把这块口香糖吐了吧,思想这个东西,不能贪食

文后说明:

文章中的『媒体意识』、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基本语态,不过是笔者自己的发明,为的是更好的说明问题,绝无滥造概念的意图,还请海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浪》引发争议:创作者媒体意识缺失,但没人愿意『 被成为 』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qg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