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孔融,为什么结果会这么悲惨?

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孔融,为什么结果会这么悲惨?

作者: 思齐观澜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18:52 被阅读0次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建安七子之一,因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就是这么一位大名人却因为不忠不孝而被曹操所杀,真是应了那句偈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曹操

    孔融十岁的时候,一个人主动去拜访洛阳太守李膺。

    他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麻烦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就接见了孔融,问他:“我怎么不知道有你这么一位亲戚啊?”

    孔融淡定地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那么孔家和李家便是世交啊!”

    当时有很多名士在座,大家都被孔融这一番话惊呆了,认为他小小年纪就这么聪明,将来一定能成为大人物。

    这时有一个士大夫叫陈韪,刚好赶到,有人就将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一顾地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立即反驳问陈韪:“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被孔融一句话给难住了,半天回答不上来。

    这段故事来自于《世说新语》。很多人都被孔融的机智所折服,忽略了陈韪的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实,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恰巧映照了孔融的一生。

    孔融

    少年时的孔融给人以“温良恭俭让”的五好少年形象;成年后却发表了“父母无恩论”。

    "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是当时情欲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这番离经叛道的言论今天听来都觉得惊世骇俗,更别说“以孝治天下”的汉代了。

    年少时的孔融言语怼士大夫陈韪,让人下不了台;成年后仍然喜欢逞口舌之快,甚至常常用语言讥讽曹操。

    曹操灭了袁绍后,见袁绍儿媳妇甄氏年轻貌美,便将其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在三国时代,女人永远都是胜利者的附属品,世人见怪不怪,但孔融却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历史上,妲己最后是被周武王杀了,但是孔融却说周武王将妲己赐给了周公。于是曹操不解的问道:“出于哪个典故啊?”

    孔融笑眯眯地回答道:“以你曹操的例子想出来的,没有典故,想当然!”。这真是对曹操赤裸裸的讽刺,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曹操对孔融忍无可忍,在建安十三年,借着别人污蔑孔融的机会,便找了个不孝的名头将他杀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不只出现在孔融一个人身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王安石曾写过《伤仲永》,讲得便是类似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观澜君看来,主要有四点理由:

    第一点,二者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小时候,看的是灵气、天赋,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很容易崭露头角,获得美誉。而成人的评价,则与其对社会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有关,是孜孜不倦拼搏奋斗的结果。

    第二点,聪明孩子往往缺少韧劲。聪明的孩子懂得趋利避害,做事情喜欢走捷径。但很多事情是要下笨功夫才能做成的,常常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三点,价值观念容易偏离航向。早熟的孩子,善于思考,口齿伶俐,这本是好事情。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被家人娇生惯养,就容易滋生恶习,长大后惹出事端,前程尽毁。

    第四点,人的成长规律各有不同。小时了了可以有很多原因,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框架内,是一个初速度V0,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则取决于他的加速度a。以最简单的匀速为例,最终成就Vt=V0+at,简而言之,即使初速度较大,但加速度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得到较小的终时速度。

    方仲永少年能成诗,成年后泯然众人;骆宾王少年能成诗,成年后流传千古。

    蒲松龄屡试不中,却大器晚成著书传世;孔乙己屡试不中,只能沦为他人笑谈。

    孔融“小时了了”不需要羡慕,方仲永“泯于众人”也不值得怜惜。瞄准目标,持之以恒做事情,才是开启璀璨人生的最佳方式。

    少年天才成长不顺的千古谜题如何解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魔咒如何打破?你知道了吗?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和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赢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孔融,为什么结果会这么悲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qg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