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们学语文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认识了三四千个汉字、掌握了两三万个词汇量,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阅读了几百上千本书、积累了几千万字的阅读量,我们这样读,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写话、练笔、创作,少则几万字,多则百万字,我们这样写,究竟是为了什么?
也许,苏轼身上可能藏着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
苏轼,北宋大文豪,是千千万万语文老师的最爱。
当然,这首先是因为他的才华。
在六十四年的生涯中,苏轼给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120多万字。你看,他写文章,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成为古文写作的典范;他写诗,跟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北宋的最高水准;他写词,跟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样是北宋词坛的翘楚。
作家方方甚至这样夸他:
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他还懂工程,在徐州修筑大坝;还懂园林,在西湖修建苏堤。至于中医、建筑、哲学、律法、军事、美食等等,他几乎无一不精、无所不通。
他是全才!他是天才!
但是,最令人折服的,还是他的人生境界。
苏轼一生,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还有其它数不清的挫折与磨难。但是,他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打倒。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
苏轼身上,有李白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有杜甫忧国忧民的忠义情,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气派,有陶渊明人淡如菊的悠然情怀。但他不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也不是他们这些人的简单叠加。他是他自己。他的人格,既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的融合与超越。
正如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那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难能有二的。”
苏轼晚年写词:“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有人认为这是苏轼说的反话,想要表达的是对朝廷的不满。但是,我却觉得,苏轼在这里讲的“功业”,根本不是世俗意义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讲的“功业”,是超越功利、超越分别的精神境界。
这境界,就写在他的另一首词上:“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在黄州惠州和儋州,取得的最大功业,就是修好了自己这颗心,安顿了自己的灵魂。这才有他发自肺腑的自我写照: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
有人这样说,要问三千年来活得最精彩、最诗意的人,非苏轼莫属。
其实,我们学语文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像苏轼那样成全自己的精彩人生、诗意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