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学写|品读:写作中的炼字和特色表达
读者朋友:
你们好!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从读学写。也许你会问,写作与读书有关系吗?如果有,那写作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写作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遣词用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做呢?也许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那就是向现当代的作家学习。看看他们写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样炼字和进行特色表达的。这或许对于我们会有一些启示。
唐代的卢延让的《苦吟》中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古代诗人写诗作文中炼字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表现了古人对于作诗的一种认真态度。
古代人写诗作文,特别讲究选词用字。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故事,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推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炼字的佳话。
那现当代作家呢?现当代作家也不乏这种炼字的故事。
当代小说家叶文玲先生的《我的“长生果”》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她在这篇文章中就说到读书对于写作的妙用。譬如,她有一次写作文得到了教师的好评——“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
请看这一句:
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作者为什么脸红呢?之所以她说她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是因为这个“嵌”字是她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所以呢,她就感悟出一个道理: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可以说,这个“嵌”字确实用得特别传神。而这是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先生的用字。可见,像叶文玲先生这样的小说家在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也是从热爱读书,从模仿开始起步的。因此,读书是写作之源头。当然这个读书,也指广义的读书,既读有字之书,也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读书不必讲究快读。读书须要品,对于有些文章的阅读,慢一点没有关系,读一篇是一篇,力求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才好。
今天早上品读了贾平凹先生的《纺车声声》的前半部分,当我读到这个句子时,我眼前一亮: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
我们写月亮,常用的是“悬”在天空或“挂”在天空中,而贾平凹先生写月亮,用的是“吊在那棵榆树梢上”,这就有了他的特色,他的风格了。一个写作者,就该像他一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甚至是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再来看这篇文章中其他地方的语言特色。
当读到下面这个句子时,我为他的语言特色所吸引,心中在为他的表达技艺点赞:
我瞧着母亲一天天头发灰白起来,心里很疼,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些活:她让我双手扩起线股,她拉着线头缠团儿。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这就是他写作的语言表达的魅力了,写出了真情实感,但是呢,又是创意表达——通过创意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要表达的是母亲的“瘦”,他把抽线这活儿揉合到这里来写了,写出了内心的感受。这里的两个比喻都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同时又是语言上的创意表达。如果给这个创意表达的点赞系数打个分,那应该可以打满分。
创意表达还有: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户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
有一位先生曾经说过,上乘的作品都是以情感打动人的。这些语句是从作者心中流淌出来的。这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同样也是他的创意表达。因此说,一个作者,他在生活中经历,体验,他得用心感受,他得有真切的感受。同时,他得有能力用特色语言——独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才好。
“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
她好像吃了一惊,纺车弦一紧,正抽出的棉线“嘣”的一声断了。……
这个场景,我们似乎在哪里见过。在哪里呢?很自然地会让我们想起《三字经》里的十二个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读着这样共同的经典,然后产生共同的联想。作者小时候也一定读过《三字经》。因此,他这里仿用得很好。
“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
母亲呆呆地瓷在那里……
我们写人吃惊发愣,都是写“怔在那里”“愣在原地”或者“呆立在那”,作者用的却是“瓷”在那里,这就是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了。
接着来欣赏他的语言表达的特色:
一提起爸爸,她就伤心了,大颗大颗的眼泪滚下来。我看得害怕了,就再不敢说下去,赶忙向她求饶:
“妈,我再不敢说这话了,我念,我一定好好念。”
妈却扑过来,紧紧地搂住了我,搂得那么紧,好像我是一块冰,她要用身子暖化成水儿似的。
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又都是特色表达,创意表达。读文章,我们就得用写作学的思维来读。
……吃饭时,她总是拿勺子捞着豆子倒在我们碗里,自己却撇上边的汤喝,我们都夹着豆子要让她吃,她显得很快活,却总是说:
“我是嫌那有豆腥气,吃了犯胃的。”
在小学生的作文里也有用这样的事例来写母爱的。但是,说“嫌豆子有豆腥气的”却很独特,单单属于贾平凹先生的素材了。
从开头到这里的下一段:“母亲那时是真有胃病的;可我们却傻,还以为她说的是实情哩。”
这样的好文章完全可以节选出来作为关于“母爱”主题的范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