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跟着张文质写作
《雅园》(13)编辑手记

《雅园》(13)编辑手记

作者: 小豆子和小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8:46 被阅读4次

                  《雅园》(13)编辑手记

    书模:蓝心老师

    感觉脑海有很多小念头不断冒出来又冒下去,我需要做的,不是慢慢把念头落实于行动,而是要把念头毁灭于萌芽时。这样说,不是因为我无视这些新鲜的想法,而是我根本没有太多时间与精力去付诸行动。

    我只好慢慢拖拉,慢慢蠕动,慢慢把“不得已的事”一件件变成真实而具体的看见。如果我多双手一起参与干活,我也许就不这样拖延了。谁知道呢?也实在照顾不到那么多了,做一些是一些,做一点是一点。

    也许,这在别人看来,我还是太轻松了一点。实则上,做这件“大事”之前,我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思考与沉淀,正所谓所有的铺垫都是为大事而去。而一旦行动,我的行动力是非常厉害的。但别人看到的,只是事态露出来的“冰山一角”。

    浩欣与嘉倪的诗作上了校刊

    新一期《雅园》的组稿,其实在我脑海里已经初步架构完成。而后,我才在草稿纸上随意涂鸦了一遍,让它被我亲眼所见:

    声音”用“21日写作挑战”文。第二轮的挑战文质量还是非常高的,所以除了“博雅读写”专栏推送之外,这次我拟用了4篇文。

    教学”,陆老师推荐我3篇论文,每篇都很长,有点担心版面问题。

    行思”专辑,我早早锁定了丹丹老师,早前已在图书馆给她拍了照片,拟定3篇稿子。其它文章也差不多确定:明远1篇,雪娇1篇,小石子1篇。

    这几篇,都是我格外喜欢的文章,文字里有闪亮的“发现”,而这些发现,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敏感是分不开的。比如,语文的“快感”,这样的说法你听说过吗?语文的“快感”到底是什么?特别期待阅读文本。再如雪娇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写的是老师用另外一种视角看自己的学生,从而有了新的体悟与理解。文章题目与蔡兴蓉老师的一本书名很相似,也是引起我注意的另一个原因。我想,老师习惯于“正面”看学生,当站在孩子的身后,老师有了一种新的视角,这也是一种新的理解吧。小石子老师的《写下我的遗憾:我不该教一年级》,当初是在“21日写作挑战”文里发现的,也推荐给了杂志社。这文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能敏锐地察觉自己最初任教的不足与遗憾,不亚于“用手术刀般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慢慢切开审视”的冷静与理性,这是一个好老师具备的美德与自省。太爱这三个年轻人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这种高兴,也是为老师的成长而心生喜悦与祝福吧。

    书模:嘉倪

    科研”,我锁定了王熙《我是如何做微型课题的》一文。第二轮微型课题结题后,她写了一篇千字文,我重新让她修改、补充,尽量结合自己课题具体做法与实践感受,最终成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课题梳理与总结。对其他老师来说,也会在阅读中思考自己的课题研究。我想,校刊科研类的文章首先要让老师看得懂,另外,对他人有启发(促成他人一起来做研究是更好的了)。

    把“教学”中陆老师的一文移到“科研”,一篇比较理性、规范,一篇比较接地气,2篇组合,形成互补,格外好看。

    诗书”:组到3首诗(2首学生作品,1首来自金璐老师),也是阅读老师自己做的公众号发现的。另,还收录了2篇读后感:一篇是黄琳的《把一本书渐渐读宽》,结合自己阅读张文质的《教师的“微革命”》,以追踪的方式阅读了书中提到的几位人物与书籍:丁矿慈、雅思贝斯、尼尔、马克斯.范梅南。这种阅读方式,给人新的启迪。第二篇是陈丹凤的《因为相信,所以努力》,也是“博雅读写”推送过的一篇文章,“因为相信,所以努力。相信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多么富有哲思而充满力量的一个句子。

    琴童收到的新年礼物

    故事”,因为2篇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于是把“生活”改成了“故事”:1篇是晓岭的《走向诗和远方》,文章简练而内心坚定,把自己教学经历的酸甜苦辣浓缩在一篇千字文中,又不乏诗意的表达。也许,我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吧。另一篇是我自己的文《与世无争金又福》,写一位退休老师——姚金福。我曾说,每写一位老师,其实都是我自己重新思考“如何做老师”这一问题的再理解、再确认。看起来是写给远去的老师(向老教师致敬),其实也是写给自己、鼓励自己要做个好老师啊。

    哈,这样说,看得上的文字皆因与自己心性相投啦。(原谅自恋的人才能这么说,还能这么做)

    最后,只剩下“卷首”仍没有合适的文章。看不上,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只能悄悄给文雄校长留言,希望他能为校刊写一篇。没想到的是,他一口答应。我这才松了一口气。我知道他的好文采,早前就听说了。更没想到的是,大概是他答应我后的第三天,他把写好的文章发给了我。一看就中,“一拍即合”,要的正是这文。稍后他又作了一些改动,文短,却有深意。

    最有分量的是“人物”专访,每次做这篇,我就得鼓起十二分的努力与勇气,我怕做不了,我怕做不好,我怕采访不理想……有时锁定了对象,人家不一定愿意;有时我对采访对象没感觉,也确实做不好。这跟现实中的处对象是一个意思,只有你情我愿,方能深入内心。

    在办公室闲聊,娜娜给了我方向与信心,锁定——林晓霞。第一,她资历不浅,有阅历才有生命感悟;第二,她是资深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向深处挖掘”应该有故事;第三,她人好,我想她应该不会拒绝我。果然合心合意,我俩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专访文稿《做一个纯粹的教师》,我第一天发“简书”,就破了3000阅读量,至今阅读量过了5000。这是我所有文章中,从来没有如此多的点击量,也是我做后一期专访倍感压力的原因。不过,我还是要骄傲地说一声:这一次专访,是我比较满意的一次。所谓的“走向深处”探寻“好教师的秘密”,文中似乎有了一点味道。

    《雅园》(13)编辑手记

    封面是顺吉的一幅画,充满“生长的力量”。每年校刊两期,封面我基本采用一期人物、一期风景,符合我的审美与口味。话到如此,感觉自己也刹不住车似的。因为我要告诉你,编辑一本校刊的难度不是这般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为编辑自身背后强大的理解力与审美力来做支撑的。我之所以揽下这活,其实一方面是我对自己审美力的自信,第二,我想亲手做一本杂志向我最喜爱的《教师月刊》致敬。都说,最好的爱就是把爱变成看得见。我做的,无非就是把爱变成了一种行动与创造,把爱转化在了我具体的工作与编辑之中。

    绘画作品来自顺吉老师 顺吉也来做书模

    最后我要说:这一期最值得骄傲的是,我把组好的20篇文稿发给姚经理编辑与排版时,居然是正正好好的32P,就是64页。姚经理忍不住赞叹道:你的实力非常专业了。我惊呆了好久,才确认我的实力非同寻常。而后,我对自己又一次充满了信心。

    阅读成品想到的几点:

    1.因为有了前期面对面的沟通,排版有了一些变化,特别是“诗书”栏目运用了底色与背景色,阅读时更舒适了。以后,排版要更灵动。

    2.封二的排版也明显进步了。大胆运用色块与色调对比,耳目一新。

    3.成品封面不是非常理想。成品的色调与电脑效果色调有些误差,颜色比想象中偏深了一点,不够明亮。

    4.越来越是理想中的样子了,但心里仍有更好的样子。加油。

    《雅园》(13)编辑手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雅园》(13)编辑手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zry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