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

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三、【作品介绍】
《观沧海》这首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大海的形象,运用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2.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虽然全诗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