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会讲故事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竞争力
小时候,妈妈逼着我读四大名著,我哭闹也读不下去。后来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我和他一起听评书,我抱着怀疑的心态尝试了一下,感觉评书就像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特别有趣。
也许接近评书,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故事的魅力。现如今,我们每天打开朋友圈、微博、抖音,总能被无数的故事吸引,甚至连广告、综艺讲的都是故事。
你看看罗振宇近几年的跨年演讲、产品推广,演讲中穿插了多少故事,无论是历史尘烟、轶事见闻,还是商业行情、社会趣向,他都当成幽默的故事来讲;你再看看曾经大火的《吐槽大会》,用吐槽的语气讲出现场明星的糗事经历以及无奈困局,对关心八卦的吃瓜群众来说,这种故事吸引力简直就是赤裸裸地黑色魅惑。
如今这个时代,会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竞争能力。社交时,需要用故事来增强幽默感和亲和力;职场面试时,需要讲故事增强表达的趣味性;育儿时,也要用故事增强亲子关系。故事几乎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必备武器。
然而,讲故事的能力却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但是被灰心,通过后天学习,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就是这样一本介绍如何写出好故事的书籍。
《写作课》以小说为主要解剖对象,回归一个好故事的本真内涵,分析大量丰富的经典名著,深入阐释故事创作中的精妙手法与核心要义。
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文学硕士,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等名校教授写作课程,有着22年的写作指导经验;其作品曾获得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写作课》,对于每一个想写出好故事、学会讲故事的人来说,是不容错过的一本好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02好故事究竟长什么样
刘邦见秦始皇浩浩荡荡出巡的气派场面,深受震撼,认为大丈夫当如斯;此后,便戒酒酒色,从内而外洗心革面。正因为见过最好的,对最好有敬畏有欲望,所以刘邦最终坐上了天下君主的王位。
写故事也是如此,必须先明确好故事是什么样,好故事究竟好在哪里,好的实质、标准是什么,心里有了标杆和辨析,才能在故事创作道路上少走弯路。
《写作课》告诉我们好故事好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好在情感与理性的自由切换、虚拟与现实的融洽配合。
·强烈的戏剧冲突
《写作课》中,马蒂森说“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她拿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举例,她说小红帽就该遇见大灰狼,但是为了给故事增加更多张力,她说她就会以小红帽与外婆的关系入手、制造两人感情是爱恨交加的,但外婆遇到危险时小红帽救不救、如何施救她就值得精彩地讲述一番。
作者认为只有制造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然后让人物去逐个解决麻烦,才能让故事好看。那么如何制造冲突呢?铺设戏剧性事件,合理运用巧合。
戏剧性事件的铺设是让人物犯错或误会或陷于困境,然后引发一定的后果。结局也可能是悲剧的,但有冲突和矛盾剧情才会进一步演进加深,伴随着各种意外,故事才更有吸引力。但作者强调戏剧化不要太过,必须情感真实、符合常理。
合理运用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但美妙的巧合不是生涩地安排情节,也不是刻意插科打诨。机缘巧合,包含着奇异性和不可预测性。高级的巧合设置有时让人感觉滑稽可笑,有时让人穿破迷雾、感悟新境。作者拿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为例,故事讲一位老奶奶早上看了一则“一名逃犯逃跑,隐匿乔治亚洲”的新闻,而她的儿子、儿媳、孙子正要去乔治亚州旅游,途中他们遭遇了车祸、与逃犯不期而遇,最后集体遇害。
巧合能突破故事单线结构,使多重事件同时发生,既能丰富剧情,又能加深主题。但巧合是大开脑洞的思索追寻,如果不能让故事更加自然而刺激,就要慎用了。
·情感与理性
马蒂森讲“好的作品既需要作家自由大胆地挥洒强烈情感、直抒胸臆,同时还能保持情绪稳定,不卑不亢、不故步自封,以理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
故事需要以情动人,触动心灵或唤起共鸣。每个写作故事的人,必然是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情感冲动,欲诉诸文字。但只拥有饱满的情感是不够的,即便要讲个人辛酸的故事,也不能简简单单直截了当地陈诉实情,这样只会把读者吓跑。情感过度丰富时需要理性给予把控,用常识和客观来掌握情节的真实性和节奏感,梳理逻辑性,增强可读感。
马蒂森说讲故事的人需要具备在情感和理性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基于这一点她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她说,写故事好比放风筝,故事是天上飞的风筝,呼啸而过的风就是情感,握在手中的线就是理性,只有情感与理性能保持平衡,风筝才会飞得沉稳高远。
·虚拟与现实
虚拟与现实是基于写作素材的处理。马蒂森说写作素材的来源很广泛,但基本上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依据生活中有影响力的事件为蓝本,对素材可以完全不变、可以完全推翻或者微调,但是必须发挥想象力,填补除此之外的空白,也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如果故事基调是童话、科幻类型,需要在起初就释放出信号,那么后面出现有违背客观常理的情节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马克思也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很多看似脱离现实的杜撰,其实也暗射着现实生活的影子。现实是启迪故事构思和创作的星火,人的智慧是火花绽放的催化剂。
图片来源于网络03为什么你写不出好故事
写不出好故事,可能是你闯入了创作的误区。马蒂森总结了故事写作的主要误区:沉溺于人物的一种创作心理;苦于情节设置。
·沉溺于人物的一种创作心理
她说大多数人在构思故事时,首先想到的是人物,包括人物的心理、需求、冲突等,其次构思其出场前的经历,以此展现他性格特质的由来。
但是故事的魅力在于用系列的动作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必须和客观环境的发展紧密贴合。作者总结之所以很多写作者沉溺与人物心理活动,主要因为创作者过度偏爱剧情中的某一个人物,不舍得让她受苦,不忍心让人物经历一些厄运,如果写的是自己家人的故事更害怕悲剧真的发生。
马蒂森认为故事和现实不同,现实中出现误会应该立刻解决,但虚构故事应该情节跌宕、曲折万千;故事写作者要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笔下的人物,但是也要做好随时从中抽离的准备,更不能一边抽泣一边写作。马老师鼓励我们,为了更精彩的故事,一定不要设限,大胆发挥想象力才是成熟作者的心境。
·苦于情节设置
虚拟故事,尤其是长篇小说,情节设置一定要靠足够数量的事件做支撑;这些事件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件事直接引爆另一件事,但事件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以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
马老师告诉我们情节是为铺陈后续服务的,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每当这个时候,很多写作者往往写着写着因灵感就枯竭了,这时不妨停一停,想想故事整体的走向,为已经完成的部分梳理线索,以安排接下来情节的具体安置。
情节除了靠事件为支撑,还靠谜团或悬念来引人入胜。作者说要有点读者意识,小到句子、大到场景既要提供线索,也要学会吊读者的胃口。在对话、事件、特定的词语加以修辞或强调,暗示读者注意。马蒂森说,写作者不妨把自己当做幕后老板,纵观故事发展局势,看好在哪个地方需要设置一个悬念,哪个地方需要透漏一点谜面,哪个地方应该彻底引爆读者的情绪。
要设置出滴水不漏而触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马老师告诉我们作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判断自己在故事中做的决定、提出的解决方案、安排的变化翻转在思路上必须是合情合理、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04如何写出好故事
如何才能写出好故事呢?马老师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坚持写下去。
马蒂森在哈佛大学读完文学硕士之后,想着找份教职工作做学问,可事与愿违,她成了一位十足的家庭主妇。当她有了第一个孩子,她的写作欲望却无可遏制,但是也只有在地下室洗衣服的时候才有点空闲时间,孩子小她就拿框把孩子提下去,一边看孩子一边写东西。
后来,她又生了两个孩子,尽管家务繁忙,她也没放弃自己的写作梦。在四十岁的时候,她出版了自己的诗歌集,但短篇小说在杂志上也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力。不幸的是,此时她一只眼睛患上了先天性眼疾,严重影响了阅读,起初她也是很抵触这种功能性缺失,但久而久之也接受了,并发奋阅读写作。
后来她不仅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还与一道好友在自家房子里组织了一个书友会,每月举办一次深入阅读和写作的交流活动,并邀请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参与探讨。
马蒂森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写出好故事唯有把热情当做志业追求,坚持探索写下去;自己的梦想只能靠自己实现。
马老师依据多年写作、授课经验,发现写作者心态和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相关。她说如果一位作者不自信,由此导致的焦虑会影响其遣词造句,甚至文风过于压抑。所以,她鼓励写作者要敞开心扉,经常自我审查,忽视内心和外界的负面声音;并为自己的爱好争取更多支持,坚持而不放弃,勇敢写下去。
《写作课》集结了大量写作案例与理论指导,更是作者多年实践经验的浓缩。对于在故事写作路上刚刚出发的小白,这可以是一本教人技法的实用工具书;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创作者来说,它会深入引人思考故事写作的本质。为了写出好故事,《写作课》值得一读。
https://mp.weixin.qq.com/s/W42m_hYaD427z3jaa2jc0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