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冉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尤其特别善于挣钱。季氏也正是看到了冉求的才能,聘任他为宰。当然,请他做宰的目的是管好自己家族的事,比如收税、征兵等。
理应说,冉求当大官了,作为他的老师,孔子应为之高兴,但孔子是圣贤、心怀天下, 不为名也不为利,有着自己人生的底线和操守。相反,他最痛恨的就是那些为统治阶级压榨百姓做帮凶的政客。
因此,针对冉求“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帮季氏收更多的税,让他更富裕这件事上。孔子非常生气。
孔子认为冉求公然替季氏设法找钱,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这就等于拍季氏的马屁,是趋炎附势的小人。显然,冉求的处事之道已经违背了孔子一向主张仁爱之心。
但孔子并没有因为冉求是自己的爱徒,而偏袒冉求,在他的眼里,无论任何人做错了事情都理应要受得应有的惩罚。所以他才会大张旗鼓地说:“这个家伙不是我的学生,大家可以敲锣打鼓地去找他算账。”甚至有人讲,孔子让大家去揍他,把他赶出师门,再也不要理他了。
不过生气归生气,深厚的师生情意还是不能说断就断的。孔子并没有与冉求一刀两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醒冉求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循循善诱地耐心引导冉求改正自己的问题。
当然,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不能忘,冉求也并没有因为孔子的批评而怀恨在心,而是把孔子的教诲铭记在心,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孔子到晚年时,在冉求的斡旋之下才被请回鲁国,冉求更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孔子。
孔子晚年通过冉求了解一些朝中信息,由此可见,孔子、冉求师徒二人都是正人君子,这个故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二人的良好品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