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材料的,估计基本上都接过私活儿。
对于私活儿,有很多种对待方法。
有的可以推掉,有的必须要接。对于能推掉的,不再讨论;对于必须接的,一旦接了,必须重视。
里面有世俗的因素,周所周知,私活儿有时决定死活。略过。
在我看来,还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私活能找到你,说明对你能力是认可的,否则别人岂不自己打脸?信任最大的动力,所以一定要干好。二是别人开口求你,基本上你就是这个材料的最后一关,别指望别人再去修改,因为从求人的角度分析,基本上是不会一个材料去求两个人写的。自己不能丢手艺,所以一定要干好。
已经接了又凑合出手,很可能受累不讨好,不如不接。
前几天,有人让帮忙改一份材料,是必须接的那种。
对于这种活儿,一般建议对方先写出一稿,然后把写出的稿子和原始素材一并发我。
为什么不直接要素材直接上手写,而让他们先写出一稿?
其实并不是装、端着、难为他们,而是他们写出的那个稿子,会带给你很多信息:比如,他们单位或系统的文风,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的基本逻辑,等等,通过这些,能很好地把握整体文风基调,避免自己写出来后太偏、太远。毕竟自己不在那个环境里,而出来的稿子是给那个环境里的人看的,这样做能尽量避免违和感。
如果对方写作力量比较强,还会给你减少很多工作量,包括对一些内容的摆布、对一些观点的提炼等等。如果不强也关系不大,至少他们写上去的,应该是他们认为重要的,这就给你修改提供了方向。
收到材料后,如果页数不是特别多,会把所有素材打印出来,认真看一遍。先看成稿,整体有个了解。然后把素材依次铺看,个人感觉这样有利于思维连贯,要不容易看后边忘前面。感觉有用的,用笔画出来,然后把这页折起来,以后用的时候好找。第一遍会看的特别细,把认为有用的全都勾出来,宁滥毋缺。这样基本上能一次性把有用的内容都框住,在具体起草时会省很多精力。
有的行业并不熟悉,没关系,多看几遍,直到心里有数,把要写的内容看懂、想通,至少要做到大体有印象,这样在写的过程中才不至于没有思路、不至于“手里没粮”,更重要的是不至于漏掉好的内容点。如果对素材都不熟悉,驾驭素材何从谈起。
然后,动手。
先从框架下手。定框架要靠工作本身的机理,而我们运用的武器就是逻辑。根据掌握的内容,看用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好,能够最大限度、最合理的把要表现的东西“装进去”“装得合理”“装得好看”。在这一步,首先会参考提供的成稿,如果提供的那稿明显不合理,再另起炉灶,否则尽量在那一稿上调整。要相信,他们那样写,肯定有他们那样写的道理。
然后摆布内容。摆布有几种:一是定“点”,就是在哪一部分,表现哪些内容。这个阶段,提供的稿子里有的内容尽量保留,除非很有把握,其中的内容哪些可以舍去。这里所说的保留,并非保留所有文字,而是保留内容点。另外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增加内容,就是增加看素材时勾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材料看上去不饱满,就是因为虽然字很多,但是“点”少,信息量小。二是排“序”,在一部分里,哪些内容在前,哪些内容在后。排序的依据,依然是事情本身的机理和我们的逻辑。
接着雕琢打磨。就是精雕细刻,把亮点擦亮,把没有的部分凿掉,基本思想也就是常说的“有详有略”“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等等,最后让材料“凹凸有致”“眉清目秀”,既有味道,又养眼。
最后出厂质检。写到这步,心情基本上轻松加愉快。最后,再把素材浏览一遍,把对方交代的东西回想一遍,看有没有遗漏必须要表现的点、必须要上的词、其他好的内容,有没有需要进一步平衡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等等。然后校对、排版,出炉。
返给对方时,一定要提示对方把稿子细细看一遍,主要是避免表达不准、不合实际或者不到位等情况。
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只是个人习惯,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