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日记事本首页投稿
《恶意》--人性本恶,心存善念

《恶意》--人性本恶,心存善念

作者: 东坡琅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1:17 被阅读38次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们习惯把一个人的作恶看成是一时念起与冲动,其实人性的恶不仅仅只是一念之间,还有处心积虑,东野圭吾的这本《恶意》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处心积虑的恶。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野野口修的老师兼儿童读物作家,故事的开始是以野野口修的视角来陈述的,会友,写作,发现好友意外身亡,配合警方调查,你会觉得他似乎是个不错的人,安静、文雅只是性格孤僻不擅与人交往。随着故事的推进,他从旁观者变成了凶手,但就是这样一个凶手,你却恨不起他,反而理解他同情他,为他的痴情,为他的才华。直到最后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你对他是厌恶的,甚至有些可怜。因为嫉妒,因为怕曾经做的恶被暴露,他可以精心的去接近一个人,去策划一场谋杀。谋杀一个始终善待自己的人,并试图将其所有的成就转移到自己身上,我想没有人比他更阴险更虚伪了。

    从他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恶并不是突然出现,也不是仅仅存在一两天,他的恶是从小就埋下的,因为被欺凌反过来成为欺凌者的帮凶,恶魔的种子一旦被激发从此便开始在心灵的某一个黑暗角落偷偷发芽、长大,最终将其吞噬。

    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自古以来就没有定论,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以人性是善的。

    而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由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然的,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

    其实,人一出生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都是一张白纸。若非要两者取其一,那我更趋向于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因为很多时候的做恶都是一念而起,只有发自本能的东西才会不需要任何修饰,自然流露;而为善却困难得多,善是需要后天学习和培养的。

    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将恶的种子埋下,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只是它被深深的封印在灵魂深处。法律,道德,舆论,这些外在的行为准则约束着我们,后天的学习让我们知道礼义廉耻,更明白要自律和行善。我想很多人某个时刻都会突然冒出一个邪恶的想法,邪恶的程度自己都会吃惊,而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没有任恶的种子肆虐?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要恶小勿为,我们知道,一旦作恶我们面对的是法律的惩罚,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日高颜邦是小说中的受害者,也是凶手从小认识的伙伴,他的善良是从小就有的,他以德报怨,真心实意对待朋友,即使是一个心存恶意,作恶多端的朋友。只是他不知道,恶魔终究是恶魔,恶的种子一旦在心中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及时纠正,长期压抑,孤僻不得志,那它不会死亡反而会越长越大,它会吞噬掉周围所有对其有威胁的事物,哪怕是善意的人和物。好在最后的结局是真相大白,坏人得以老天和法律的惩处,好人得以昭白天下。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充满着邪恶和不公平,而我们却依然选择努力的,善意的活着,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是我们心中无恶,而是我们心中有善。恶并不可怕,相信它的存在,正视它,克服它,战胜他,我想这才是《恶意》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恶意》--人性本恶,心存善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ec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