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傅达仁是台湾知名的体育新闻主播,他安排自己在2018年6月7日下午5点死亡。近日,他的临终画面曝光引发众议。
15:46分,傅达仁的干儿子抵达瑞士,和老人紧紧拥抱。
16:15分,傅达仁身穿黑色西装,伸出手指比天“这个仗一定要打。”随后在亲友的陪同下,前往瑞士郊区的安乐死机构,迈向人生的最后一程。
16:45分,傅达仁抵达诊所,在诊所门口留下最后的影像。随后,和儿子拥抱,开始进入倒计时程序。
家人陪伴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喝药前,他问:“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最后倒在儿子的怀里。
傅达仁老家山东,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从大陆去往台湾,当过职业篮球运动员,也当过篮球教练,后来转型做记者和主持人,在台湾家喻户晓。
不幸的是晚年的他饱受癌症折磨,于是加入瑞士“尊严”安乐死机构。瑞士实行安乐死是需要预约的,他在获得资格之后,提前几天抵达瑞士。来之前他特意和友人找了一间中餐馆,吃了一顿豪爽的山东菜。
该机构介绍了安乐死的流程。傅达仁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将喝下“止吐剂”,然后再半小时后服用麻醉剂“硫喷妥钠”,紧接着陷入昏迷,随后,他会在10分钟到1个小时之内死亡。
在傅达仁之前,澳大利亚科学家古德尔也同样选择安乐死。在他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获得了3个博士学位,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直到102岁时,他还在给生态杂志写评论及编辑论文。谁也没有想到他104岁的生日愿望竟然是去死,他虽然未患绝症,但年龄的增长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很多乐趣。他坦言自己活的太久了,早在十年前他就不在感到生活的快乐。
家人尊重了他的想法,由于澳大利亚不允许安乐死,他们去了瑞士。在飞往瑞士的路上,古德尔穿上了带有「毫无尊严地老去」字样的毛衣。当提到死前最后的愿望时,他尖锐地答道:"我希望针头能注射准确。"他说:"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相反,如果一个年迈的人想结束生命却被阻止了,反而会让人感到悲哀。"
在最后的几个小时里,古德教授享用了他最喜欢的晚餐:炸鱼薯条和芝士蛋糕。古德尔离世前,LifeCircle诊所的医生为了确保安乐死完全出于其个人意愿,特意让他回答了几个问题:你是谁?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你要来LifeCircle?你知道你用药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吗?
古德尔平静地回答完了四个问题后,输液管的开关交到了他的手上。只要他轻轻滑动,就可以终结自己的生命。
他躺在一张小床上,窗外是触手可及的绿树。他的家人与医生站在床边。现场如他所愿,播放起了他最爱的贝多芬的《欢乐颂》。
大家屏气凝神地看着他,子女们开始啜泣起来。他滑动了开关。安静地躺了30秒之后,古德尔突然大声喊一句:
"This is taking awfully long time(这也花太长时间了吧)!"一屋子人顿时被吓住了。他们不知要为他最后的幽默而笑,还是要为他最后的弥留而哭。过了不久,医生确认,104岁的大卫·古德尔已离开人世。
二
安乐死不是一个新词,它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斯巴达时期,斯巴达人为了保持健康和活力,处死生来就存在病态的儿童。人类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生活资料不足以养活所有的社会成员。
而时间飞逝安乐死再次提出是1930年代纳粹德国。实际上,是在安乐死的借口下,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直至今日,安乐死仍饱受争议,仅有个别国家允许安乐死。
而今傅达仁的死,再次引发了大家对安乐死的争论。安乐死,Euthanasia,英文中这个词汇来源于希腊语,本意为“无痛苦的好的死亡”,目的是为了帮助病人解脱病痛,按照病人意愿主动采用注射药物等方法结束生命(主动安乐死或医疗协助自杀)或者停止治疗使其自然死亡(被动安乐死)。
安乐死在中国也引发了许多是是非非。最著名的案例是1986年,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安乐死”,并因此被公诉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后被法院宣布无罪释放。17年后的2003年,王明成患胃癌且到晚期,不堪病痛折磨的他向医院要求“安乐死”,但被拒绝,并于2003年8月3日凌晨3时30分去世。
在中国安乐死是不被允许的,安乐死牵扯到的各种问题至今无解。
医学的发展就是为了就死扶伤,如果人人都能选择死亡,那医学的意义又在哪呢?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绝症在未来是有可能被治疗的。医学论断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医生曾断言霍金最多活两年,而他却活了五十五年。如果他没有选择与命运斗争,而是草草了解了自己的生命,那么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假如给了医生安乐死的权力,那么会大大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恐怕没有哪个人愿意找一个曾亲手结束病患生命的医生治疗。而一些医生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电影《一天》中的医生为了给女儿做心脏移植,放弃了对车祸受重伤的小男孩的抢救并把男孩的心脏给了女儿。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滋生黑暗,那时候的医护人员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呢?
如果人人可以选择死亡,那么对于一些受挫能力低,甚至患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年轻人寻求死亡的个人意愿应该被支持吗?
还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安乐死对于一些不想承担赡养父母的子女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疼爱,不想成为家里的累赘会主动提出安乐死。时间久了,安乐死的风潮可能会演化为对老人的歧视。恐怕社会要退回到秦朝活埋六十岁以上老人的恐怖时期。
关于安乐死的是是非非恐怕一时无法消解,安乐死在中国这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合法化更是要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路程,但安乐死仍然是被期待的。
曾经我们觉得生命是神赐予的,死亡也应该由神来决定。而今天我们有权享受自己的生活乃至有权享有一个体面的死亡。正如身患绝症一直在追求安乐死合法化的罗得里格太太临终前的呐喊:"这位先生,我想向问你们,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这个躯壳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我的生命是谁拥有的呢?"
三
做为一位医护人员,我完全能理解安乐死的请求。死亡纵然不是美好的,可是被疾病剥夺了尊严和生活质量的生活更加可悲。特别是对于一些老人而言,每一次的抢救为他们带来生命的延续同时也伴随着无尽的折磨。可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像古德尔那样幸运,在医院曾有一个插着鼻饲带着尿袋的老爷爷,多次用孱弱的声音向家人和我们表示要结束生命,但没有人有权力允许他的死亡,包括他自己。他只能痛苦的任由食物打入体内再排泄出去,躺在病床上度过最后的痛苦时光。
一位医生这样说:也正是现代医学的狂妄,让我们忘记了自然死亡,觉得任何死亡都应该是“因病救治无效”,都理所当然应该带着气管插管,吸着氧气,死在在重症监护室床上,让我们忘记了一种叫“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的生死观了。死亡不是现代医学的失败,过分抗拒死亡才是。就如古德尔说:"为什么我要因此而伤心呢,我不觉得死是一种残酷的事,而是一件自然的事。
《遇见你之前》中患高位截瘫的男主对他心爱的姑娘道出了很多选择安乐死人的心声:我得告诉你一件事,我了解人生可以很美好,但这不是我的人生,这差远了,你没见过之前的我,我热爱我的生活,我真的很热爱。我无法接受这样的身体状况,我不要你因为我错过其他对你好的男人,从自私的角度来说,我不希望你有天看着我感到有丝毫的后悔或是怜悯,你无法确定,我无法看着你穿着那些疯狂的洋装在屋里晃荡,看着你赤裸的身体却无法……却无法做任何……噢,老天,克拉克,你不知道我现在想对你做什么,我无法这样活下去。
我们谈论安乐死说到底还是在谈论如何活着。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而一个人只有充分的活着才能不惧怕死亡。这也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