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时间管理的“坑”
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分别是,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
第三象限,不重要且紧急;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
回顾以往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踩下的各种时间的坑,每天更多的是把时间和关注点放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
“紧急”这个时间的快枪手,总是能够以先发优势,占据行事历的头把交椅。
而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往往在时间维度上慢半拍,因此,总是在发生了冲突或者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才想起来在这个最重要的象限里所做的事情太少,所花的精力远远少于第三和第一象限。
于是,我决定在每天的行事历上,有意识地把第二象限的事情都摆在第一位。
新的问题来了
1月初,各种事务性的工作一下子挤占了自己的工作行事历,除了意料之中的,更有意料之外的。
每天晨起,我会按照时间管理四象限,把当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分别放在四个象限里。
我的预期是:
希望每天能把二象限中“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每天都能朝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前进一小步。
而不被眼前的事件拖着,漫无目的却又忙碌不堪。
实际情况却是:
在复盘每日的事项时,虽然内心笃定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项给了自己足够的心理安全垫;
事项表中“紧急且重要”,“紧急却不重要”的事项,由于存在较多不确定的外部事件,时间上无法准确预估,带给了我更多的压力与焦虑。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时间管理四象限”的理解与运用,带着“何谓要事第一”的问题,开始重新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3个习惯“要事第一”。
误区在哪里?
1、没有区分个人的身份和角色定位;
我的行事历上,只有一个身份定位,就是“工作者”;
而现实生活中,我还是一个“妈妈”,一个“妻子”,一个“女儿”,一个“写作者”、一个“财务方案提供方”。
如果我只是一个“工作者”,我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会是“萃取我的核心能力”;
而我作为一个“妈妈”时,陪伴孩子的亲子游戏时间,就不会被我放置在第二象限中。
此时,行事历的功能非但不是一个助推器,反而变成了固化的条框,缺乏了各种灵活性和各种不同身份时对应的不同参考标准的重要事项。
2、没有以一段周期作为规划的期间,而以“天”为单位进行规划;
规划的频次以“天”为单位进行,意料之外的事项以及意料之外的时间会对“每天”规划中的二象限事项形成强烈的冲击。
而以“周”为单位的规划,则能充分在一周内的不同时间内,提供了灵活性和执行性的平衡。
3、没有区分对人和对事的不同;
规划的事项中,对人和对事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事是可以讲求效率的,而对人是需要讲求效用的。
在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定位后的重要事项的安排上,也需要充分的考虑不同的重要事项,究竟是“事”?还是“人”?
时间管理实际上是对“个人”的管理
明确了个人的身份及角色定位,明确不同身份及角色定位下的二象限事项,再用智慧去区分重要事项是“对人”或是“对事”,最后在日常时间的安排中去灵活调整。
时间管理从来都不仅仅是按照“时间”一个维度就能做好的事情,时间管理实际上是对“个人”的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