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表达之九十六:移就与通感、比拟、仿词的区别

表达之九十六:移就与通感、比拟、仿词的区别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4-09-18 19:43 被阅读0次

    在汉语的修辞手法中,仿词、比拟和通感跟移就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只有准确的辨析了这三种修辞格与移就之间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移就这种不太常用的修辞手法。

    移就与通感的区别

    1.通感就是通过联想的手段,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上,使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简单说就是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用此感觉描绘彼感觉。通感与移就的相似点在于“移”,不同的是:移就移过来的是一个修饰名词的词语,是“大摇大摆”移过来的,这个修饰性词语摆在那里,是可以看到的;而通感移过来的只是一种感觉,读者需要借助心灵感应才能体会到这种“移”,句子中根本就看不到作者移过来的词语。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使用了通感手法的经典句子。微风送过来的是清香,我们需要借助嗅觉来感知它,但是作者却说这清香跟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们得需要通过听觉才能感知渺茫的歌声,嗅觉是没用的。但是,由于荷塘中的清香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我们必须仔细使用嗅觉才能感觉到,而渺茫的歌声也是若有若无的,我们必须仔细使用听觉才能感觉到,这样,嗅觉和听觉找到了可以贯通的“通道”,那就是若有若无和用心感受,于是我们借助联想,就把嗅觉转化为了听觉,移过来描绘清香。】

    2.移就手法并不复杂,它之所以不太常用,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写得更多的是应用性文章而已。通过移就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句于“别扭”中获得了内在的张力,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这非常适合诗歌及其他纯文学文体在创作中的使用。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紧扣移就定义中“词语”、“描写”和“移”这三个要素,即无论是移人于物、移物于人,还是移物于物、移人于人的移就具体方法,其移过来的都是一个修饰性的词语,移就有时候被称为“移状”,这个称呼可能更能揭示这一修辞格的本质特征。

    2)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鲁迅《铸剑》)【"悲惨”是铸剑者的生活、处境、命运的真实写照,用它来写人体面部的皱纹,使“皱纹”也沾染了愁苦的情绪色彩。直截了当的把描写抽象的生活的修饰性词语移过来,以修饰性成分加名词性成分的形式描写脸部皱纹的状态,无需借助感觉转移,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意思。】

    3.修饰语和后面的中心词在感官上存在感觉转移的情形,这样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既是通感又是移就。例 “沉重的晚云”、“响亮的香味”“骄傲的麦子”等。

    4.没有运用修饰语,但是句子中确实存在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的情形,在这个时候只能理解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而非运用移就。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在这里就谈不上是修饰语,不能叫移就。这就是说,移就常常兼有通感,而有的通感就不一定有移就,因而通感又和移就不完全一样。

    移就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我们都非常熟悉,比拟就是把一种事物或人当作另一种事物或人来描述或说明。比拟也存在着将物比作人,将人比作物,将此物比作彼物,将此人比作彼人等四种用法,因而很容易跟移就混淆。我们可以其中的最常用的一种用法即“将物比作人”也就是拟人来辨析比拟和移就。拟人将物比作人,在使用拟人的句子中,物的特征完全是人,或者说,作者用描述人的手段描述物,其手段是全方位的,注意“手段”二字;而移就仅仅就是把一个修饰性词语移过来点染一下而已。

    1她们那简单的灵魂不理解命运的残酷,她们盲目的热爱着春天,热爱着跟她们一样色彩斑斓的油菜花,她们不顾及混凝土、轮胎和钢铁的邪恶念头,而执意用脆弱的羽翼扑向春天,扑向公路那边的油菜花。(董元奔《蝴蝶的血样年华》)【这是拟人。这段话是写蝴蝶的,蝴蝶出于本能从公路这边纷纷飞向那边的油菜花地,从而撞在作者驾驶的汽车挡风玻璃上,留下了斑斑血迹。这段话完全用描写人的手段来详细的描写蝴蝶,赋予蝴蝶以完整的人性,蝴蝶成了人,而不像移就移物于人的例子“枯黄的悲怆”那样仅仅移过来一个修饰性词语点染一下人的悲怆情感。

    (三)移就与仿词的区别

    仿词就是更换某个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其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然后移入句子中使用。移就和仿词的相似之处在于,移过来使用的词语是“临时起意”,之后在另一种场合也许就不再移过来使用了。所不同的是,通过移就手法移过来使用的那个词语一定是修饰性词语,且词语本身是正常的,而通过仿词移过来使用的那个新词不一定是修饰性词语,而且词语本身不正常,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

    1朱棣:“难道尔不顾九族?”方孝孺:“莫说九族,诛十族亦不惧也。”(《明史·方孝孺传》)【古代有株连九族之罪,九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明成祖以株连九族恐吓方孝孺,方孝孺通过仿词修辞手法临时造了一个词“十族”来应对,后来朱元璋在灭方孝孺九族之际,又杀了方孝孺的弟子们,算是灭十族。其实师徒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十族”这个生造的名词只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下使用一次而已,它不会成为一个常用词语,这就是仿词。】

    从移就修辞“骄傲的火焰”就会发现,“骄傲”这个形容词虽然是移过来使用的,但是它并非别的词改造而来,它虽然是偶然移过来描绘火焰,但是此后它会继续保持它原来的使用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之九十六:移就与通感、比拟、仿词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ev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