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画看环境及人性

作者: 八月露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08:26 被阅读114次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王维。

    如此淡雅传统的图片,也许,似乎只有中国人的眼睛里才会发现吧,初春的古寺,梅吐芳菲,春寒料峭,抬头望见灰瓦柴门,独自拾级而上,可听鸟鸣泉声,乃有一番清静心境。

    在酷热的天气里,一身汗津津、粘乎乎、臭烘烘的,烦躁不堪时,与此真是云泥之别啊,这也就是闹市与远山的不同,也不一定是地理位置而已,或许只在一念之间。心静如水,即使在嘈杂酒肆,有智慧的大力之人也能如此。

    在西方国家里,常见的是,余晖洒在教堂尖顶上,乡村的田野一片辉煌,远处的河流蜿蜒而下,送来了短笛的悠扬声……多么一片祥和温暖的人间。东西方的不同,与此可见一斑了,我总是这样区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假如要说哪一个见着亲切,只能说,随其心所感不同而不同了,前者素雅,后者精致,各有千秋。虽然钢琴为西方乐器之王,尊贵无比,但是,我们还是喜欢丝竹悠扬婉转的旋律。

    有一句话说:四海为秋气,一室难再春。用来讲文化对一个人眼光的影响,非常适合。沐浴着中华文化长大的人,眼里就会发现与这个文化相一致的景象,一点都不差,走遍世界都忘不了的四君子,忘不掉的山水画,耳朵听到的是琴曲筝调,这里处处显示出了已经吸收到血液里的基因,就像秋风一起,叶便凋零,相当的默契。而这些呢,对于西方人来说则可能没有这份亲切份儿。这好像是大自然自带的全自动系统一样。人就这样从小被烙上上属于他的基因了,如同是一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日久熏染,如同天然一般。好像没得选。不管是彪炳千秋的名人还是黔首劳作的众人,在其小的时候,也没得选,耳濡目染的,逐渐就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就像是花草树木一样。就像一个白手起家的人,虽然山珍海味摆在面前,可能他还是好吃一口家乡的野菜,有人说这就是胃的记忆。其实不够准确,胃不过是一个器官而已,一切的思量还不是心在作用呢?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吃一口稍微好吃一点的东西,都会让人终生难忘,念念不忘,而这个经历不是其他人说有过的,故而别人视之为敝履,而自己则尊为宝物;反之亦然。这些都不是人的意志力可以改变的了的,人好像只能被动接受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而毫无办法。

    比如好好色、恶恶臭,面对一个妙龄少女,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心有戚戚焉”,说不定还会像大强子一样动手动脚的;一条鱼,看到心动的食物,总想去尝一口,而屡屡被钓上岸,以身试法,乐此不疲。这就是环境影响下的人与动物,不知不觉地被影响着,不知不觉地顺着欲望而做着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后才觉得后悔,然而又迅速忘记了,照样忘乎所以肆无忌惮。

    而这些都是共同的人性,不分东西方、地理、文化等环境的不同,几乎都一样。

    就像我们欣赏一幅画而情不自禁地欢喜一样,听一首歌而被带到歌中去,看一个人或事而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年老体弱的时候只愿意叶落归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看到这首诗,能会心一笑的,大概就只有中国人了。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诗画看环境及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gw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