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曾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但事实却总与愿违,每一次,我们都以为遇到对的人了,却总是经历一场空欢喜,最后导致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爱情,越来越不敢与人相爱。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爱里犯相同的错误?两个人明明都还相爱着呢,却为什么越是努力磨合,却越磨越不和?
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需要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勇敢、真诚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弗洛姆
弗洛姆在这里说的意思是优质的爱情都不是依赖本能而维持的,是需要后天的学习。
我们先从安全感谈起
“安全感”是困扰陷入爱情里的男女,恒古不变的命题:男性不懂,为什么她总是有填不满的安全感需求?女性也很痛苦,为什么这个男人就是不懂我要的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的中,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这个通病:不断从对方身上索取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寻求一种庇护的需求。
关于安全感,作家张小娴写过一段话:
安全感来自哪里?
有人说钱,有人说爱,有人说两者皆是。男人的钱都是他自己的,只有他对你的好,才是他对你的情意,他对你的好才是你的,可是这些东西也是会变的。
安全感终归来自你自己,只有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梦想是别人拿不走的。可惜很多女孩子只向外求,从没想过向自己求。
在生活中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看书,摄影等等,当我们能够沉浸到一项事物中,就增加了对这个世界的喜爱和信任,不再惧怕,也就不会总是感到缺乏安全感了。
同时给自己提升的机会,也给对方喘气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要懂得留白,在亲密关系中要懂得给另一半空间,不能把对方的世界填满。
此外,还需要共同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型。
电影"前任攻略"里有句话:“其实很多情侣吵架,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更在乎对方,更爱对方,然而说出来的话却往往变成了宣泄不满,对方越不想听什么,越说什么!原本想证明的是爱,却变成证明被伤害!”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时常沉迷在自己想象的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是在爱对方。却不知道这种想象的出来的爱 对现实的爱情是毁灭性的打击.
心理学认为,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而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心理学上称为透明度错觉
透明度错觉产生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
在亲密关系中,你觉得已经把想法表达清楚了,但实际上,对方可能并没有明白你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正是这样的误解,造成了我们在关系中的不满、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心理学研究发现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在亲密关系中,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型,才能让彼此更好地走进对方的内心,才能有效避开情感路上的陷阱。
当我们为了安全感问题产生矛盾和争吵时,本身就是因为我们对安全感的获得途径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我们缺乏的安全感就是应该对方给。
当我们在强调我们想要的安全感时,其实是在否定对方。学会换位思考,给予对方理解。有了矛盾后,要学会心平气和、坦诚地与对方沟通你们之间存在的感情问题,是为了让你们都明白彼此之间的想法,达成一致。
王尔德说,被宠爱是魅力来源的秘密。
在沟通中女人要懂得营造给男人宠爱的氛围。适当的示弱很重要。而男 人则要懂得适时的去宠爱女人,懂得把心底的爱用语言,物质等形式 表达出 来。
女人在生气时,可以尝试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诉他,你生气啦,不哄的话后果很严重。当男友把你哄回去后,可以尝试心平气和地跟他“复盘”。
主动告诉他,你为什么会生气,你不安的情绪从何而来,明确你是因为在乎他,需要他,才会把坏情绪无限放大,让他在理解你的前提下,主动帮你摆脱不安的情绪。
最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