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留意自己的身体是松是紧,这一点很重要。包括吃饭、看书、上车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能有一部分的注意力来时刻留意自己的身体是松还是紧。当我们对当下身体的松紧比较熟悉的时候,感受力就会越来越清晰,慢慢的,也会很清楚的知道周围人是松还是紧的。
除了留意身体的松紧,还要慢慢练习有意识地去留意自己精神的松紧,同时也留意周围人精神的松紧。当我们开始放松注意观察周围的时候,就不会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都拘在自己的身上,拘在自己的不舒服、不开心上了。要打开眼光,扩展意识,放松地去观察、听、看、感受流向我们的一切。
昨天我问过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分清楚观察与思考的区别?当陷入思考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力实际是很差的,尤其当我们在强烈思考,进入一个死循环的时候,这时候的观察力局限在关注的焦点上,就与真实的外在世界失联了。变成精神和情感的孤岛。焦虑、抑郁、成瘾症都与此相关。
这有点像跷跷板。均衡的发展和运用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两者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大家要在生活中去体会这一点,它非常重要。我们现代人,大部分的生命活动都是在头脑的思考中进行的,不接地气。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和概念,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也好,作为心理学、禅修也好,我们最好把学过的任何一个概念和知识都在我们的身心上、生活上有所运用和体验,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学到的东西。
否则我们学的越多,困惑就会越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时刻要留意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松和紧,同时把精神、耳目和感受打开,你的生活将会大不一样,眼前的世界会生动、充满着新鲜感。
除了松和紧以外,进一步知道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清明的还是散乱的。比如早上锻炼时,经过我们的大多数路人都是散乱的。还有刚才静坐的时候,先坐的同学能听到后面进来同学的动静,每一个同学进来的状态都不一样。
比如,当有的学员坐下来,把包拉链拉开合上、拉开合上的时候,是有意识的吗?这两天我听到很多拉链的声音,我的感觉,有些学员在拉的时候是无意识的,只是习惯性地完成这个动作。平时我们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语速、表情,包括心理状态吗?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现代人会过多关注说的话到不到位,漂不漂亮,表情体面不体面,全都是外在的指标,重要的是要有一点觉知,或者说有意识的去观察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整个过程。哪怕没有微笑,而是在生气,哪怕是心烦意乱或者是特别难过。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在这个状态里所有的动作和言语。这个就是觉知。
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训练,比我们坐在蒲团上更能观察得细致入微一点。当我们自己散乱的时候,是不可能看清楚周围人事物和环境散乱与否的。但是,当我们有能力观察到自己散乱的时候,就开始清明了。
清明不是大家想象的永远是蓝天白云,而是蓝天白云的时候我知道,一脑门子浆糊我也知道,这个知道就是清明。即使一个人病得很痛苦,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冷掉,这个知道还是可以保持在那里。
不需要刻意去保持什么清明,或者微笑、礼貌,但要知道这些背后,我们的精神/神时刻在什么状态。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工作、生活的同时,一定要留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好好照顾它,不要等到出了大问题再来补救,这个自我调养的习惯和我们是不是医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和自我觉察和感知的能力有关。对于身心的感受,你只能靠自己。医生只能给你做个检查和诊断,但未必了解你完整的身心状态,甚至不少医生疲劳地连自己的身心状态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即使你病了,在吃药,在接受医生的帮助,你还是永远要观察、留意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开始学中医学养生的人都会关心吃什么好,不吃什么好,其实要留意观察自己。比如我发现自己要是在外面吃了用可疑的油炒的菜,会有感觉,然后第二天早上舌苔就会很厚。我昨天晚上米豆腐吃太多了,今天早上的舌苔也稍微厚了一点。
这些你到哪里去学?没有地方可以学。但是你通过观察自己就可以学到,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可以学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