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一个同学闲聊,他放弃了国内的研究生的名额毅然选择了出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国内的那个名额做的方向他不喜欢,他更喜欢数学一点,出国那个老师可以让他朝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做点数学,也做点控制。
仔细想想,他说的很有道理,他所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其中再有困难,我们也尽可能去克服它,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慢慢触碰问题的本质,从中可以获得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更多的来源于心理,和物质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很多事认真做都很容易产生价值,但是价值感就不容易获得了,需要认同和成就去支撑。所以价值感是更加可贵的。这和马斯洛需求原理第五层次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是自洽的。
更进一步的,借鉴稻盛和夫先生的价值观,他也是说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一种利他的心理因素存在。是的,学会了成就他人,离成就自己也就不远了。如果说你做的事还能对社会他人做出帮助,并从中得到反馈,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你还会说你做的是无用功吗?想想简书写了这么久(好吧也就20几天),对我这样一个小透明,还有文友在下面评论,我都觉得很开心,觉得很有价值感。很多自媒体人在视频末尾说:“你们的点赞、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他们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
或许几年以后自己毕业也要出去工作了,我希望自己做的不是按部就班重复枯燥无趣的事务,每天奔走在工作任务中,而是不断发挥自己能力并闪闪发光,持续给工作生活社会带来意义的事,可以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或许几年后自己也会为人父母,我也会告诫自己要培养一个未来的人,不是简单地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关注他的进步成长,这样也会让自己有认同感和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