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是我于2019年的11月26日买的,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在书的扉页写上名字和购书日期。

买这本书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其中有一个关于育儿的讲座讲了两个小时三十六分钟,我从头到尾完整地听完了。我把这个讲座推荐给了很多人听,学生家长,刚刚生完孩子的外甥女,等等。


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教一二年级的孩子,接触了太多六七岁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那些入学后行为习惯好又懂事的孩子,大多数是由父母自己带大的,而且父母有较好的个人素质。相反,有些孩子六七岁还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动手能力,纠其原因,大都不是父母自己带,要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抚养,要么是工人阿姨或保姆带大的。
毫无疑问,前一种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比较省心,后一种孩子教起来特别头疼。有些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听不进父母的话了,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写作业,用一句网络语言就是“懒癌上身”。
所以对于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观点,我还是很认同的。比如她说这个孩子现在的这个样子一定跟她早期的抚养有关系。六七岁出现问题,根源一定在这之前。就好比一个病人发病,一定是有前因的。
李教授建议孩子在六岁以前一定要父母亲自抚养,这一点我发现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做不到。一开始问题没出现的时候不觉得,一旦上学了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就迟了,必须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行,就像一棵小树一样,长了六七年,都长歪了,要重新直直的生长,首先不得先把歪脖子树扭过来不是吗?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犯罪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小朋友的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读一读李教授的书,听一听李教授的讲座,不要等出了问题再去追根求源,就迟了。
我经常跟一年级的小朋友说,我们的肚子需要营养,我们可以吃饭,吃肉,吃水果,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我们的脑子和心灵也需要营养,怎么办呢?那就用眼睛来吃一个个汉字吧,吃进脑子里,进行消化吸收,变成我们精神的营养。
昨晚在小红书上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视频讲座,她又出了一本新书,名叫《心理抚养》。虽然我现在总是提醒自己少买纸质书了,但是还是毫不犹豫地下了单。
在衣食无忧的年代里,一个人的心理抚养真是尤其重要,期待李教练的这本书能给我的暑假带来不一样的精神养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