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黄老师,黄小厨的钱我们不要了》在朋友圈火热刷屏。刷屏的背后,行业内一些阴暗面浮出水面。这绝对不是第一起骗创意事件,但它是第一个敢于自爆被骗的人。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第一感觉是:终于有人敢不得罪“爸爸”而说出来了。而我最近在新媒体圈,也遇见了个所谓“潜规则”的事。
参加某个百万级公众号举办的新媒体分享课程,报名方式是缴纳一定金额的课程费,连续几天听课后写感想完成打卡,活动后会把课程费退回。
这是它的广告
当时看到讲课导师的阵容不错就选择了报名。报名成功后被拉进“打卡群”,这时客服才对我们说:
想要课程后退费可以,必须在每节课上完后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带我们组织的二维码以及logo图片截图给我,才算打卡成功。
这让我顿时有种受骗的感觉。
为什么?首先是课程招揽时只字不提打卡模式,但缴纳费用后才说打卡制度是强制我们发朋友圈为其宣传,才算成功。这种交易行为就像是你买了一份食品,店家说不退不换,结果为你上来了一份巧克力的屎。上桌后你吃还是不吃呢?
你吃,就等于说要用你微信中的所有看得到你朋友圈的人,为它进行二次宣传,进行吸粉行为。在这个人人都有微信的年代,每个人的微信中,最少也会有一百以上的好友。这种做法就是在利用报名者帮其宣传,和美名其曰不荒废学习,督促打卡根本没半毛钱关系。
如果你不吃,就等于不履行它们制定的规则,你违约活动自然就不退报名费。先不评价本次设立的“干货”课程,是否值得上所缴纳的报名费。但这种做或者不做都是主办方盈利的方式,还真是第一次见。
这完全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让我这种第一次参加“公益课程”的人,看到这段话后有种寒心的感觉。在群里申诉,换来不是一呼百应,而是“我觉得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搞新媒体的吧,这点潜规则还需要明说嘛?”把这种行为当做理所当然的话。
有没有想过,或许你的见怪不怪,有可能让那些刚进入广告圈的人觉得这种行为是值得学习和歌颂的,拿去效仿去害其他人,而这样的行为对整个大环境的一点都不会有好处,反而会越来越黑暗。就像发烧感冒拖延治疗最后转成急性肺炎死亡的病人。
你的作为或许不会换来什么成果,但你的不作为,换来的只会是一再的吃亏。
这样套路下去多了,我好意思原谅你,你好意思接受吗?
最后希望以后每个人,都会像[黄小厨被抄袭事件]当事人发布的公众号,最后说的那样:我们共同努力维护好行业规则,为一个更加公平、诚信的明天出自己的一份力。
也希望我们都能做勇敢的人。
因为你敢于提出的每一次“不能算了”,就都是在让我们的行业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