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为主,是目前比较保真的版本。
大家研读,甲、乙本和今传体可以对照看去理解
现版本为《帛书道德经》补全本,首选底本为帛书甲本,缺字补之以帛书乙本,再缺部分,补之以王弼注今传本。
原本中所含有假借字与古体字,补全本中除按原形写出外,又在其字后注明当用本字与今字,皆用括号()括起,以示区分。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句(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
意译:
具有“上德”的人不刻意表现德行,所以符合“德”的呈现原则;只具有“下德”的人会刻意表现德行,所以并不符合“德”的呈现原则。
具有“上德”的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只具有“下德”的人会刻意表现有所作为。
真正崇尚仁爱的人如果要表现仁爱,也不会刻意而为之;敢于担当责任和义务的人要想有所作为,却会表现出刻意而为之。
崇尚礼仪的人要想有所作为,往往会无人响应,于是他就会伸出胳膊强迫其他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所以失道之后才显现德行,德行失去之后才会显示仁爱,仁爱失去后才会显现“义”的担当,“义”的担当丧失之后,才又显现出“礼”的制度。
礼是忠信欠缺的显现,是祸乱的开始。所谓的具有先见之明,只是“道”的浮华部分,是另一种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要敦厚处世,不拘泥于“礼”的制度,脚踏实地地做事,不崇尚浮华。
所以要去掉浮华,而践行敦厚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