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抖音吗?
听说玩的人,乐此不疲,不玩的人,又鄙视至极。
小编呢,开始的时候属于后者。
但自从看到朋友在抖音学习英语“小有成就”之后,想法就彻底变了。
朋友小吕之前是个“英语盲”,每次看到英语就头疼,更别说自己开口说了。
但是,最近在和他交流的时候,发现他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英文单词。
“咦?啥时候开始会拽英语了?”我好奇地问他。
没想到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小伙子居然脸红了,忙不迭地答道:“哪有哪有,就是刷抖音的时候学了点……”
我有点不理解:“就是那个让人把大把时间浪费在即时快感上的抖音?”。
“是啊,里面其实有好多乐于分享英语知识的‘老师’,英语讲的比我上学的时候有意思多了,不信你看这个。”说着,他把手机递了过来。
我仔细一看,看到了一个获得980万点赞的抖音博主,正在用英语为《海底总动员》配音。
“那你现在学的咋样了?”我继续追问。
“马马虎虎也能为几个短片做配音了。”小吕眼里闪过一丝自豪。
向来对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不感冒的我,突然在这一刻发现自己错了。
不可否认,这些新兴起的社交平台确实让许多人沉迷其中,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通过这些平台,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谈到这里,你以为小编是在为你推荐抖音?
不,小编只是想要告诉你,新事物的好与坏,很多时候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加以利用。
如果一上来就拒绝新事物,看起来好像是屏蔽了垃圾,其实是陷入了红灯思维的误区。
那什么是红灯思维呢?
指的是当我们面对陌生的事物,或者与自己既定想法不一致的观点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它有没有价值,而是想着怎么去对抗和排斥。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红灯思维的人,其实比比即是。
听到邻居家的孩子在游戏竞赛中拿了第一,表面上赞扬和鼓励,背地里却在嘀咕:“干的净是不务正业的事。”
看到某人年纪轻轻就赚到了钱,不去了解人家是怎么赚的,而是一脸的不屑:“肯定是假的,或者是家里有关系。”
有人抛出和自己不同的建议,不去思考别人说的是不是正确,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
知乎上有个话题,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学习很难学好?
其中获赞最高的答案,是这样的:
无论你天赋多高,有红灯思维的人,100%学不好。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非常懂,觉得自己才是对的,遇到不同的观点,就喜欢反驳、否定,永远都在拒绝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
那如何才能破除这种错误的心理呢?
就是要建立与红灯思维相反的思维习惯——绿灯思维。
那什么又是绿灯思维呢?
指的是对新的、不理解的、与认知不同的事物,抱有接纳和吸收态度的思维习惯。
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新的观点或不同意见时,首先不是急着去排斥,而是积极思索可以为自己所用的部分。
说到这里,小编想起自己就曾是一位绿灯思维的获益者。
毕业后刚进入单位时,有位同事曾给我提过这样的建议:
“你每次给别人写邮件的时候,标题和内容都写的太短了,应该写长一点。”
我听到后,内心很不服——言简意赅不是更节省对方的时间吗?
但当时我忍着没有反驳,而是装作虚心的样子请教他:“为什么要写长一点呢?”
他看到我虚心请教,非常高兴,就耐心地解答道:
“邮件写长一点,是为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样才能减少来回询问出现的重复沟通。而标题写长一点,则能让对方一眼看出邮件内容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决定什么时候回复。”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不是说邮件要冗长,而是要详细到别人看完之后马上能了解来龙去脉的程度,其实是在为收件人考虑。
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压制住自己反驳的冲动,那估计这样的好经验,我到现在也还不知道。
工作和生活中,常常有人好心地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有些经验,听起来和我们固有的观念完全不同,此时我们如何对待这些观点,就决定了我们能否学到更多的东西。
如果你一上来就反驳和拒绝,那不仅听不到对方的良言,还会让别人从此对你敬而远之。
而如果你抱着开放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则会收集到更多元的信息,别人也才会更乐于教你。
所以,当我们面对新生事物,或者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要成为绿灯思考者,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
那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培养我们的绿灯思维呢?
一种方式就是先预设新事物和新观点是对的。
读过《看见》一书的人可能会有印象,柴静在书中说她本人挺认死理,特得罪人,但是和一个朋友却从没闹过矛盾。
为什么偏偏和这个人没矛盾呢?
因为柴静曾对这个朋友说:“不管你说什么,我都先预设你是对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惯性防御,指的是,我们一旦听到不同的观点,大脑就可能进入防御状态,把别人的“建议”解读为“质疑”,让你采取消极反应,怼人,或者不搭理人。
所以,对新事物和新观点持反对和拒绝态度其实是我们大脑的“旨意”。
虽然“抗旨”很不容易,但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会极大地局限了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
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呢?
就是要在做出消极的反馈前,先给出积极反馈,多说yes,少说no。
具体做法就是,当出现一个新的事物,或者别人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时,先在大脑中认可这个新观点,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反复思考其观点的价值所在。
可以试着追问自己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信息一定是有价值的,那它的价值点在哪儿呢?
第二种方式是区分“我”和“观点”。
在一次讨论会上,A对B说,“A啊,你做的PPT也太烂了吧!完全没有设计感。”
B听完A的这句话后,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反驳道:“胡说,你做的才烂!”
生活中,很多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是因为总是不自觉地把“我”和“观点”绑在一起。
就像上面的A,本来别人质疑的是他的PPT作品,但却理解成了别人对他自身的否定。
那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就是要明确“我”和“观点(作品)”是不一样的。
那具体如何区分呢?
很简单,在别人讲话的字眼里就能发现端倪。
那些含有你xxx,你这个人xxx,你怎么老是xxx的句子,比如你很蠢,你这个人很讨厌,你怎么老是这么懒……就是针对个人的。
而那些包含你的xxx,你认为的xxx的句子,比如你的这个PPT,你认为对的那件事等等,就是针对观点的。
这世界有两种人。
一种是“红灯思维”的人,他们听到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的声音时,总是会选择反驳或者挑刺。
这类人,因为总是在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认同自己已有的观点,所以很难取得进步,获得成长。
而另一种人,则是“绿灯思维”的人,他们在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来帮助自己?
这类人,把遇到的每个人、每个经验都当成自己学习的好机会,想不进步都很难。
人生路上,总有很多未知或不同的观点出现,只有打破思维的枷锁,培养绿灯思维,才能过上不设限的人生。
让所有大胆而不同的想法在你脑海中畅通无阻,而不是一开始就被你拒之门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