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尝试让学生来说,然后让学生来讲,所以整个课堂就变得非常的活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今天有几个案例可以记录一下。首先,今天上课的时候我就问到哪些同学做了预习,王博同学就马上站起来,然后我要他展示他的预习,他就说到了课文的背景,说到了作者的介绍和一些相关的故事,我就表扬了他。
然后我再问大家,你觉得学习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找了班上几个成绩好的同学,进行了一个访谈,有同学说是专注,有同学说是勤学,有同学说是自觉,有同学说是上课认真,还有课后复习,我觉得都非常不错,就是从这些好成绩的身上我们就得出:成绩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专注才可以得到。这是不是无形中对同学们一种学习能力的指导呢?
接着,学生讲过的东西我就没讲了,文言文的话的话首先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的疏通,如果像平常翻译的话就会很枯燥,我要同学们根据课下注解,小组内相互疏通,然后小组充分讨论,讨论之完后,我就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最有效,马上就有同学说:“我们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如果觉得容易我们就跳过去,如果我们觉得这个有问题我们就一起讨论,这样子我们效果就非常好”,还有组说:“我们就是相互交流,然后再把每个观点整合”,我觉得也相当不错,也就是同学们在思考,怎么样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高效,更实用,这样子也在引导他们提高小组合作的这种效率。
在疏通文意的时候,我要整个小组起来承包一段,用抢答的形式,4个小组就抢到了4段,然后我就发现每组每个人都有分工,保证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平常从来不举手同学也参与,那这一块就把整个同学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另外没抢到的组怎么办呢?那就认真听,如果发现这一组没有讲得清楚的或是失误的,就站起来立马补充,所以讲的时候,大家得就相当认真,确实后面还指出了不足的地方。
并且他们对于文中的一些难字还进行了探讨,例如文言文中出现的“而”他们就说,“泉香而酒冽”“临溪而渔”,这两个不是表因果关系,而是表并列关系,他们又说杂然而前陈者啊是表修饰关系,通过同学们一讲就把这个难题也解决了。
还有上一次我们在《岳阳楼记》的时候,讲到那个“一”字的时候,魏毅俊同学他就提出了“在洞庭一湖”,他觉得这个“一”应该是表一个数词,然后他还举出了湖心亭看雪的“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也是属于量词,同学们进行讨论,然后我们看什么时候这个“一”是作为一个数词来用,什么时候要做“全和都”来用呢?那我们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全在洞庭湖上”,那么这个应该是做“全”,还有一个是“上下一白”,那么这个应该也是“全”,我们得出有具体的事物后面的,省略了一个量词,那么就是一个数词。
当你把课堂让学生来说的时候,你就发现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思维是
跳动的,他们在思考的,那么他对这个知识的就钻得更加深刻,那么课堂的效率会高很多,可能课堂没有那么安静,但是活跃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课堂的理想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