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趣的晚清史(2-5)丨挽回风气的尝试

有趣的晚清史(2-5)丨挽回风气的尝试

作者: 搞哥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2:42 被阅读33次

    一、

    翻开历史的书卷,我们看到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自传说中的夏朝至今已历数千年。在此期间,有无数君王曾幻想长生不老,还妄图自己江山永固,能够传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不过,王朝旋起旋灭,国王来了又走,万间宫阙化作土灰,而后被人们代代相传,成为了历史的印记。始皇帝嬴政就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没有永恒不灭的王朝,如同没有万寿无疆的皇帝一般现实。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朝就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直至今日,没有人真正掌握了朝代兴替的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朝代终将覆灭,但国祚却有长短之分,有的王朝非常短命,有的却国运兴隆,享国数百年之久。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经营王朝比喻为叠积木的游戏,积木垒得越高,代表王朝延续得更久。但随着大厦的高度不断增长,其系统脆弱性也随之增加,因内部结构失衡或外力冲击而推倒重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要把积木堆得尽可能高,一则长远来看,首先要把地基打得稳;二则短期之内,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而不能因循守旧,一直往一个方向叠,否则会因失衡而导致崩塌。

    对一个王朝而言,怎样才算是地基牢固?我们可以简单列举几个必要条件。第一,是保持国土和主权的完整性,不受或基本不受边患和内乱的影响。第二,是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架构以及合理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第三,如果是非汉族统治的朝代,还需要有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融洽相处关系。

    我们说回清朝。在入关之初,清朝的“地基”是不太稳固的。外有边患,以西北的准噶尔部和东北的沙俄为最大威胁。内有三藩、明郑割据,土司势力遍布西南,中央的诏令在这些地方得不到彻底的贯彻执行,且随时存在叛乱的风险。另外,清朝是满人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在传统的汉文化思想中属于外族入侵,即所谓华夷之辨的问题。虽然清初的统治者们选择部分地接受汉化,并推动满汉文化的融合,但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始终存疑。

    在此背景下,清朝出现了一位为大清江山打下坚牢底座的君主,那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出现康熙皇帝这样的人物,是清朝的幸运,若没有他,清朝的国祚恐怕不会如此长久。康熙在位六十年间,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与准噶尔的入侵,基本消除了能够威胁到清政权存亡的系统性风险,为清朝的存续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雍正称康熙“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此非泛为谀词,康熙的功绩称开创缔造并不为过,而这也让雍正可以腾出手来,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内部的事务。

    雍正执政期间,对外的军事行动相对较少,而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内的政治制度改革上,破除陋规的束缚,为清朝的稳定繁荣发展创造条件。雍正登基之初,便着手进行机构改革,裁汰冗余机关,精简衙门,后来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这也成为了清政府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雍正一手设计的这套中央机构框架,基本上沿用到了清末。在财政方面,雍正施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整顿税收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胡乱摊派,稳定了中央的财源。另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雍正延续了康熙朝的思路,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在全国陆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以中央委派的流官代替土司,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等到乾隆接手清朝皇位时,那些具体的现实的威胁已经基本被父祖削平,所以乾隆皇帝后期主要是在改造国人的思想观念上做文章。前面说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一直是个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康熙和雍正都有过零星的阐述,但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在乾隆一朝,完成了《明史》的修订,同时编修各类史籍,臧否前代人物,论证明朝天下失之于流寇,而清朝天下得之于李自成的说法,对明清两朝代际更迭的矛盾进行了中和。同时,乾隆对民众思想的控制空前地加强,文字狱数量之多为清朝之最,效果也立竿见影,在乾隆中后期,打着民族主义大旗反抗清朝的运动,在民间已经基本失去了市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趣的晚清史(2-5)丨挽回风气的尝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r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