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有输出,输入更有效率。输出能够加深输入的理解与记忆,也能够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人生经验产生链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输出也是检验输入的一个标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多少,就说明脑子里掌握了多少。
输出有多种形式,比如告诉别人,最近学了什么,比如写成文章,发布出去,比如做成教案,把新学的技能教给不会的人......我认为,“教”是最好的输出方式。
首先,会和会教是不一样的。我“会”,只是我能理解,甚至更浅一点的“会”,只是知道有这么个理论,但会不会用,还不一定。但是“会教”,就要求自己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才有能力去教别人。先有一缸水,才能倒给别人一瓢水。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他原有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方与我的基础不同,我要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让他能够听懂并接受,这需要以主题为中心,并融汇贯通,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如果对方没不明白,就需要举例说明,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都要提前考虑到。而准备的过程,相当于把新学的东西放进自己大脑里,与自己已经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现查询的资料相联系,这是一个活学活用格物致知的过程。
第二,“教”比“学”的要求更高。老师对其准备讲解的内容,应该清晰透彻。不然,如果别人提出质疑,或反对意见,如何解释,如何辩驳?这是一个深度思考的机会,也是一个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机会。因为之前有那样一个准备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对话沟通的过程,有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都会突显出来。
第三,当我们处于“教”的老师这个角色中时,专注度都会很高。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是被喂食的一方,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容易分神。在学习中,专注度是决定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准备课件,再口头表达出来,两轮全身心投入的复盘,以后一定会记忆深刻。
第四,“教”是一个非常好的获得反馈的方式。我们学那么多东西,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获得更多的认可。那么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获得正向积极的反馈,这对自己是莫大的鼓励。让以后的学习更有信心,更有动力,然后进入一个非常有能量的良性循环。即使有一些反馈可能不是很好,但那些建议也可能很有启发意义,拓展我们思考的范围与深度,只要用理性的思维去面对它,仍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五,“教”可能也会成为我们学习的直接成果。我是瑜伽老师,我学会的知识的价值,除了对自身有帮助外,都体现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课堂上,我的技艺越来越熟练,见的案例越来越多,我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都是内在的成长。最直白的体现当然就是课时费,学会了拿去教,就能直接变现,越教越好,就能越变越多。有的老师,可能没学过某类课程,有人问能不能做,她先接单,然后边学边教,现学现卖,这是成长最快的学习方式,也是变现能力最强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些其他行业的老师,自己在摸索中学习,摸出一些经验后,就向别人分享,加上恰当的运营,跟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课也越讲越好,他不一定是技能顶尖的专业人士,但他却是能给小白讲课的老师,这也顺理成章变成了一份职业。
第六,“教”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考验。当我们在面对别人讲话时,通常都会比较谨慎,三思而后开口。读书的时候,我们一导的课,都是学生讲,他坐在下面听,有问题随时喊停,提问讨论。每学期开学,他先给我们开一列书单,头一个月没有课,只让我们读书,按小组分配讲课时间与具体计划。其他老师的课,我们都是课前略读一遍,唯独他的课,我们全部精读。有一门课教材是英文一手资料,需要逐字翻译,再备课讲课。那一次,我只是把“是否”说成了“是”,说漏了一个字,引发一整节课的激烈讨论,至今记忆犹新。所以,讲课一定要严谨。而且站在台前,要有应变能力。如果说错了怎么办?如果忘词了怎么办?如何能让自己反应更快?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流畅?教案的结构设计,可不可以更优化一点?这是反思,这是经验总结,这是成长进步的台阶。
教过一次,就能教第二次,而且一定比第一次更好。能不能把别人教会,不一定,但教完了以后,一定能把自己教会。这真是一个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