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245684/c14a30c1acba749e.png)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2月24日播出了纪录片《浚县古城:仓廪实 天下安》,初中同学把重播的链接发到了群里,我连看了三遍,感动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竟具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人杰地灵,感谢乡愁,让漂泊的灵魂找到归宿。
浚县位于太行山与华北之间,是豫北地区的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县级古城。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两架青山是指县城的大伾山和浮丘山,一溪水是指古运河。我在县城读书4年,学校就在大伾山山脚。那时候的县城还很小,主要的街道就是钟鼓楼的那条街,从东到西,每次回家都要从钟鼓楼这座古城门下经过,再往西走,穿过古运河上的云溪桥(我们称之为西关大桥)的石板路,就离开了县城。县城最热闹的时候当属元宵节期间的社火,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等,高跷和舞狮还要到浮丘山去拜山。正月期间,从浮丘山到大伾山之间的那条路上总是热闹的很,路两边有各种卖东西的小商贩。浚县有名气的工艺品当属泥咕咕,一种做成鸟状、一吹会响的泥塑品,小的(如燕子形状的)声音清脆,大的(如布谷鸟形状的)声音浑厚,小孩子玩的较多。小时候父亲去浚县赶集回来,总会给我买几个回来玩。
浮丘山上的碧霞宫供奉着女神碧霞元君,浚县人尊称为老奶,碧霞宫就是老奶大殿。浚县人信奉老奶,每到农历正月、五月、八月传统的浚县庙会,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就会慕名而来。母亲在世时,和村里的老人们一起,每年去老奶大殿进香。从家里走到县城有20里地,带着自己做的枣花儿馍(给老奶上供用),天不亮就起床,天黑才能回到家。后来这些老人们年龄大了,就由年轻的子女用自行车托着去,也曾经花一元钱坐三轮车去,但老人们多数时候舍不得花那一点钱。我在省外上大学那几年,每逢春节,就和三哥一起骑自行车带着母亲和侄子们去上山,到老奶大殿前,母亲总是虔诚地跪拜,祈求老奶保佑一家人平安。据传,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女儿,黄飞虎的老家在浚县。碧霞元君曾回家乡省亲,在家乡积德行善,传说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就是碧霞元君回乡省亲时的行宫。在老一辈的浚县人心中,浚县老奶有求必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45684/d844038d47264340.jpg)
大伾山位于浮丘山的东边,故浚县人称大伾山为东山。我在浚县一中读高中期间,经常跑到山上去。高三最后复习阶段,许多同学拿着书跑到山上去背。山中空气清新,很容易让头脑清醒,背书的效率也高。坐在石阶上,站在树荫下,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上的树木间、石壁上、悬崖上,甚至佛爷的耳朵里。被高考快逼疯的高三学生和大量的一中复习班的学生们,曾经到山中呐喊,到佛爷面前深拜,大伾山记录了一届届莘莘学子的悲欢。当年的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经历八年奋战,最终进入全国知名高等学府,也有人多次落榜,备受打击,泪洒大伾山。那时候根本没有风景区的概念,上山也不收门票,语文老师让我们以两座山为素材写作文。体育老师带我们跑山,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东山上最有名的就属“八丈佛爷七丈楼”,佛像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传说当年黄河从大伾山下流过,经常发生水患,民不聊生。弥勒佛驾祥云来到大伾山,发功治水,震慑河妖,故群众称其为"镇河将军"。记得有名的还有禹王庙、吕祖祠、阳明书院、千手千眼佛、八卦楼等景观。很多年没去过这两座山,有些景观都记忆模糊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45684/2019829a3590b5b1.png)
作为土生土长的浚县人,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在此地生活二十年,身在期间,却从没感觉到故乡的悠久历史,没有感受到“黎阳收,顾九州”时的辉煌,不知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黎阳仓在屯粮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清光绪年间的陶珙知县在浚县开办“劝农学堂”,学成后可以取得农业技师资格证,成为河南开展农业技术示范的先行者,使浚县迄今为止仍为粮食生产大县。而正是因为浚县的工业发展不如农业,依靠土地只能解决温饱,却无法实现富有的梦想,大量年轻人抛下这片热土,奔向外乡打工讨生活。我离开故乡二十余年,灵魂在漂泊中已经变得麻木。我从未因为自己是浚县人而骄傲过,相反,却总是因为自小家境贫寒而自卑。漂泊在外的日子,如无根的浮萍没有着落。尤其是在父母去世后,更觉得故乡离我越来越远。2018年去了趟县城,发现很多路都是新修的,街道宽阔,却变得如此陌生,再也找不回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县城的记忆。
《乡愁》记录了我不知道的古城历史,解读了留存于我脑海中的记忆,钟鼓楼、云溪桥、大伾山、泥咕咕.......,,在电视上听到了地道的、带着土味儿的浚县话,内心倍感亲切,我终究还是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浚县人。浚县老奶管的宽,不知道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我,还算不算她老人家的子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