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起来,有些闷热,一查日历,才发现今日入伏了。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形似元宝,入伏吃饺子,大概寓意着招财进宝。其实甭管什么节日节气,吃饺子准没错;也有人喜欢在今日贴三伏贴,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外治疗法,原理是中医的天人合一以及冬病夏治,据说可以帮助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及健脾和胃。
我本人对中医半信半疑,不过真心佩服中医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用于养身应该会很有效;同样博大精深的还有佛教体系,近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开始研读了。
有句俗话:心静自然凉。记得白居易有首诗,读起来隐约有一丝佛家的味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法华经》里有句话: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读起来让人犹如醍醐灌顶。
佛教有六本比较著名的经书,分别是:
入定的《心经》,开悟的《金刚》,破魔的《楞严》,灭罪的《地藏》,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
我读的第一本经是《心经》,很短,道理浅显易懂,曾经能背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懂《法华经》。
有人曾说:少不学佛。可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那就一切随缘吧。
前两天,临近高考,看了一句很有趣的诗: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这句创作于清朝时期且十分冷门的诗句,不经意竟成为了网络的焦点。事情的起源则是因北大公众号的一篇文章。
高考临近,举目皆见为高考加油助威的标语和文章,北大也在公众号发了一篇优美而又励志的推文,并且为文章配了几张精美的图片,每张图片上还引用了一些诗句,读来振奋人心。其中有一句便是: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然而有位网友对这句引用进行了嘲讽,说后面两句是: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
这样看来,整首诗是感叹自己蹉跎岁月、名利两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留言,有人称诗句太过晦气,有人认为北大在嘲讽学子,还有认为北大不学无术。在唇枪舌剑的攻击下,北大秒删此文,作出更改后进行了发布,再看时诗句已然不见,但网友的议论愈演愈烈。
不料此事又有反转。原来后面两句是网友续上的打油诗,原诗的名字是《题三十小像》,出自清代吴庆坻之手,另有传言诗名《悔余生》,原诗全文如下: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句话原本意思是“应记住在年少的时候曾经扬言要做世间最强大、最豪贵的人物,做出人间最一流的成绩。”现在通常使用这两句诗,激励年轻人上进,被很多年轻人引为座右铭,但原诗本身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当时生存环境的不满和壮志不酬的失落之情。
与之类似的还有陈寅恪的《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人出来得太久,往往就会把故乡的模样忘掉吧。
很久以前听过一首歌,《凡人歌》,歌里唱到: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网上有句很丧的话: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可依然大部分都是凡人。
还有人说:人生最难的修行,是与自己和解。
人要为自己的幼稚负责,为自己的率性买单,不过终归还是要和自己和往事握手言和。
当下不惧,未来不迎,既过不恋。
前一段流行地摊经济,让我想起了一句话:
世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到了夏天,我晚上有时候喜欢去吃烧烤。
不是喜欢烧烤的味道,而是喜欢吃烧烤的感觉。
上周的一天,和爱人一起去吃烧烤,那家店的名字就叫:马路边。
夕阳西下,晚风微凉,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临街的桌子基本坐满了,三五成群的人们吃着烤串,喝着啤酒,简单且快乐。
那一刻,我在听着一首《老街》的歌:
一张褪色的照片,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
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夕阳照了一遍他咪着眼。
那张同桌寄的明信片,安静的躺在课桌的里面。
快要过完的春天,还有雕刻着图案的门帘。
窄窄的长长的过道两边,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烟。
刚刚下完了小雨的季节,爸妈又一起走过的老街。
记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长又很短暂的岁月。
现在已经回不去,早已流逝的光阴,
手里的那一张渐渐模糊不清的车票,成了回忆的信号。
忘不掉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想不起当年模样,看也看不到去也去不了的地方。
也许那老街的腔调是属于我的忧伤,嘴角那点微笑越来越勉强。
忘不掉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
回头望一眼已经很多年的时间。
透过手指间看着天,我又回到那老街,
靠在你们身边渐行渐远。
人山人海,相见离开,最终还是曲终人散,渐行渐远。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不过既然今天是入伏,入伏嘛,听起来就是入福,很吉祥的日子,还是说几句祝福的话吧:
盼岁月无虞,未来可期;
祝万事顺遂,皆成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