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22)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22)

作者: 胡同学的读书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1-22 20:46 被阅读0次

    1道德只是生存的点缀,而非生存的关键。

    2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看起来的这个样子,大多是因为环境、社会规范和他人期待,甚至是因为爱和羁绊塑造而成。这个人是我自己吗?可以是也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内心蕴藏着无数可能的种子,这些种子并不能全部萌发出来。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原因是萌发出了一批特定的种子。

    3而如果出现特别的因缘和际遇,加上个人选择,可能会有另外一批种子萌发,于是所谓的“我”就会变成先前自己不认识的模样。在这种转变中可能获得力量,可能获得自信,也可能获得黑暗。

    4老白为什么动人?因为无论在他身上萌发出了怎样的种子,他个人有如何的转变,在他内心深处那一点善的根苗始终没有斩去,总是不时跳出来为难他,让他感到苦恼和纠结。让他无法完全坠入黑暗的一边,身上依然保持了人性的一点光芒。

    5我当然可以说这是编剧的功力所至,手法上掌握了人物的精髓。不过此时此刻,我更愿意说这是值得你在春假即将到来前的这段疲软时光里看一遍《绝命毒师》的理由。许多看完全部《绝命毒师》的观众在结束的时候,都曾经有过一个共同的念头:如果现在是还没开始看的那一刻该有多好?

    6没有大爱,空有道术又有何用?没有信义,万贯家财又有何用?没有胸怀,长命百岁又有何用?
    希望你们互相勉励,抱团取暖,记住一句话,自助者,天助之。

    7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我为什么写作》)

    8与其他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9金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爱也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苦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10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1西安事变中,宋美龄不顾凶险,去西安营救丈夫。她走进蒋被软禁的房间,蒋见其如见幽灵,惊讶得张开嘴,露出满口雪白的假牙,半天才冒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来?”宋美龄说:“我来看你”。蒋把早上读到的《圣经》中的一段翻给宋看:“耶和华将会有新作为,将令女子护卫男子。”

    12在1936年12月25日,即西安事变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张学良见逼蒋抗日目的已经达到,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执意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许多人规劝他不要送,以免蒋报复。但张学良坚信蒋的人格,当他陪蒋到机场时,蒋介石对张学良说:“我们兄弟两人,大仁大义,从不抱怨,将来历史上记一笔流芳百世。”张学良很激动,更表示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蒋说:“我们兄弟两人谅解,你到南京就不好办,他们打你的主意,我就遗臭万年了。”蒋劝张不要送,张动了感情,坚持己见,于是一起登上了飞机。

    13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去见蒋介石,开口说:“蒋先生,我们有10年没有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蒋介石叹气:“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14

    在延安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感想怎样?黄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
    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5梁启超曾说读龚自珍诗文“如受电击”,他自己的文字也实现了这一阅读效果,他“以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他的《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以其一泻千里、汪洋恣肆的文字,新鲜活泼的思想倾倒了几代读者。正是“笔锋常带感情”,使得梁启超的政论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影响了几代人。

    16周善培对梁启超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作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读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个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有许多文章还是使人不厌百回读的。你这几十年中,作了若干文章,你试想想,不说百回读不容易,就是使人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xe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