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o(* ̄▽ ̄*)ブ大家好,我是松球果果,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一、卧位分类
1.主动卧位——病人根据自己习惯随意采取的舒适体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己无能力变换体位,卧于他人安置的体位。适用昏迷、瘫痪、极度衰弱病人。
3.被迫卧位——病人清醒,也有能力变换体位,但为了减轻痛苦或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体位。
二、常用卧位
1.去枕仰卧位——昏迷伴呕吐,以防误吸。
2.半坐卧位——胸、腹、盆腔炎症。
3.端坐位——呼吸困难者取端坐位、半坐卧位、高枕卧位,可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心肺活动。
4.头低足高位——根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胎膜早破、空气栓塞,十二指肠引流。
5.头高足低位——颅骨牵引时,大部分急重脑病(多可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6.膝胸位——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矫正胎位。
7.截石位——分娩。
8.中凹卧位——休克。(病理基础是因失血等导致有限循环血流锐减,血压常<90/60mmHg)
9.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导尿、会阴检查。
10.左侧卧位——灌肠、肛门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臀部肌肉注射、大多妊娠期疾病。
11.右侧卧位——哺乳、阿米巴痢疾。
12.健侧卧位——会阴侧切术后。
13.患侧卧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胸痛、咯血时,体外冲击波碎石后。
三、术后卧位
1.去枕仰卧位——几乎所有考纲内疾病术后早期(全麻手术清醒前、椎管内麻醉手术术后6~8小时)。
2.头高足低位——颅脑手术后(可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3.半坐卧位——面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手术后。
4.俯卧位——腰、背、臀部手术术后。
5.平卧位——会阴部手术(如腹外疝、子宫脱垂等)、门脉分流术术后。
四、部分卧位作用原理
1.去枕仰卧位:
(1)昏迷(如全麻手术清醒前)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即误食)。
(2)椎管内麻醉又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因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点漏出,造成颅内压降低,牵张脑膜等而引起低颅压性头痛,病人宜去枕仰卧6~8小时。
2.半坐卧位:
(1)胸、腹、盆腔炎症: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
(2)面部及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可减少局部出血。
(3)腹部手术术后:可减轻切口缝合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愈合。
未完待续,祝:小伙伴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