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朋友想转行做培训师,拿了很多培训相关的证,也经常找机会做各种分享,但一年多了转化率很低,他很想知道听他课的那些人到底想要什么。
《以用户为中心》是资深用户研究专家陈峻锐的一本新书,通过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洞悉用户需求,挖掘商业机会,找到自己产品的增长路径。
要想达成销售,首先要了解客户的特征、喜好,那么,如何更充分地认识客户呢?
一、用户研究的4个方面
用户研究研究的是需求者的4个方面——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它们是人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4个环节。
1. 感知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接收外界信息,这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这时,研究人员需要分析需求者是如何感知的,感知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感知方式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比如,有些广告牌安装在高速公路旁边,照理说这种户外广告的感知方式是视觉,但在高速上车辆都是快速驶过,很少有人会留意看那些广告内容,接收时间过短就是这种广告的局限。
2. 认知
当需求者感知到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认识信息的,包括用户如何判断价值,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等。
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比如,干货比较多的课程,有人很喜欢认为能学到新知;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他们喜欢听用故事进行讲解,通过故事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而有人认为学什么不重要,有机会和更多人链接可以拓展人脉。
用户研究需要意识到这种多样性,并不断发掘用户的新认知。
3. 决策
用户研究还需要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决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比如,有些女孩喜欢长裙,收集了各种样式的长裙,她们为什么对这类商品有偏好?有些人重视品牌只买贵的,要彰显自己的身份;有些人看重质量,衣服和材质舒适、做工精细很重要;有些人在打折时会囤一堆货。影响他们购买行为的因素都有哪些呢?可能是社交圈子、经济状况、家庭养成的习惯等等。
4. 行动
用户最终采取行动,比如,选择哪款产品。通常在商超、宜家这种大型购物场所,会研究人们的购买行为,观察人们的购物习惯,设计人们的行动路线,让顾客尽可能走遍卖场每个角落看到更多商品,也把重点推荐的商品放在明显的地方,从而诱导人们采取行动。
二、用户研究的5种基本工具
1. 界定工具
界定工具用于确定研究范畴和方向。界定过程其实是准确理解业务问题,并将业务问题转化为用户研究问题的过程。
比如,近几年方便面销量下滑,这对于方便面制造和销售企业来说是业务问题,需要把它转化为用户研究问题。为什么用户购买量下降?原先购买方便面的用户现在多去买了什么?哪些产品替代了方便面?这些替代品有哪些特征?
2. 样本工具
样本工具的作用,是找到最合适的用户信息反馈者。在样本工具的使用上常常会犯以下错误:
(1)遗漏,在样本选择中遗漏了部分用户。
容易被遗漏的是潜在客户,他们用的是竞品公司的产品。比如,一家餐饮店研究了到店的群体的年龄、喜好等,但是还有很多路过的人选择了隔壁的火锅店。
(2)忽略,忽略了某些用户信息反馈者。
比如,美国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曾经为某制鞋厂研究人们对鞋的需求。他们找了不同职业的人,如芭蕾舞演员、骨科医生、长跑、短跑运动员等等,他们虽然不一定是这家鞋厂的用户,但能提供很多关于脚和鞋的知识。
(3)选择了错误的用户。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有一个故事,二战时期美国飞机被击毁的比较多,他们决定研究应该加固飞机的哪些部位。他们研究了回来的飞机,发现机翼上有很多弹孔,因而想应该加固机翼。这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这些飞机之所以能飞回来,是因为被击中的部位并不致命,我们应该研究没有回来的飞机被击中了哪里。这种就是选择了错误的研究对象。
3. 搜索工具
要搜集用户反馈信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搜集用户的行为和思想;还有一种是搜集用户行为与思想留下的痕迹。比如,日本有一家调研公司会翻人们的日常生活垃圾,从中获取了大量一手信息。
4. 洞察工具
有很多用户研究的模型和方法被广泛使用,可以直接拿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研究者需要培养3种思维,假设验证、分解重组和持续抽象。
假设验证是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提出假设观点,再对这个观点进行验证,这也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
分解重组是将事实信息拆解成更细的颗粒度或重新组合,提炼出更有价值的概念。
持续抽象是不断发现本质问题,不断提升的过程。
5. 转化工具
将洞察转化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这就需要研究过程中,让执行方参与进来,研究者帮助他们分析,让执行团队自己提炼出行动方案,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熟能生巧,这些工具需要我们不断打磨,才能越用越灵活,也会帮我们快速找到本质问题和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