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常言道: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古人又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乃通灵之物,得之,养之,爱之、信之,久而久之,玉石 因人而润泽,人因玉石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细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护你的心灵,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时,你才觉得终身离不开她了。
在玉养人方面,虽然没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但是人玉之间的物质交换确实存在,所以玉养人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资料说,玉石中含有锌、镁、铜、铬、锰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玉石,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人们长期佩玉,可以对人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有益的影响:
古代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有106种玉石用于内服外敷的治病方法。
有玉在身,可以镇定身心,宁静神志,特别是夏天,身上挂一件玉器,直接与皮肤接触,冰冰凉,既消暑降温,又可消除疲惫和烦躁。除此以外,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养心、养德。
假设你佩戴了一件南红赤玉的饰品,再加以合适的服装搭配,会显得你很优雅,你自己会很满意自己表现出来的这种优雅,也有可能受到别人的称赞。这样一来,你会努力去让自己保持这种受到自己和别人认可的状态。潜移默化地,你也会对自己的仪态提高要求。时间长了,这种优雅就会沁透在你的身体里,使之成为一种常态。
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的美容大法,就是玉尺在面部搓、擦、滚。其中记载的玉尺就是用珍贵的特种玉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圆柱形玉棍子。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玉的认识不仅限于装饰品的范围,在医药、养颜等方面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总是流传着“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了。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中国人认为玉石是一种蓄“气”最充沛的物质,千百年来,皇室贵族除了佩戴宝玉之外,还有服食玉屑珠粉之好,甚至死后,口中还都要含玉璧,或者穿着玉衣,藉以保护遗体。这些在历史中也多有记载。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君子比德于玉”的高贵品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还有“冰清玉洁”般的清正廉洁;“冰肌玉骨”般的不屈性格,“抛砖引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谦虚好学、以及“温润如玉”般的无私奉献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玉文化源源流长,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绵延至今,历经几千年而常胜不衰。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佩玉的心理和审美意识,并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增加了美感和对玉的信念,逐步转化为对玉的崇拜。玉已成为了纯洁、神圣、吉祥的象征。
人们佩玉,可以培养人的高贵品质,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坚毅刚强、淡定从容的性格,不断修炼以期接近或达到宠辱不惊、宁静淡泊的最高境界,举手投足之间都透着一股高雅和脱俗,使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人的心灵得到彻底地净化,每时每刻心中充盈着幸福和快乐。
很多人都说:“每个人,生命中注定有一块玉,错过了羊脂白,错过了帝王绿,可不能再错过了南红赤玉!”而今南红玉作为我国独有的玉石种类,喜庆的中国红自然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在出土的战国贵族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南红玉的串饰,可见其历史悠久。南红玉作为“文玩三宝之一”深受的人们的喜欢。
您给我一次信任的机会,我还您一生的服务!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作者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