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杨善彬爸爸去世一个多月了。
时间多么无情啊,不会因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而走得慢一点或者是快一点。
我又仔细地重读了一遍爸爸的自传。虽说还是那本写得平淡甚至是有些啰嗦的流水账,可是现在再看,却有了些不同的感受。因为这样的一本“流水账”,记录的是爸爸的一生。
爸爸是一个有很多美德的人。
当然首先是他的严谨细致认真。他的这个特点来自于他的性格,也来自于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的工作经历分三个阶段,早期是水利工程和生产生活工程的基础建设,这个阶段最长,他奔波于江淮大地的各个工地上,在这个阶段的锻炼中他从一个从水校毕业的毛头小伙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稳妥的工程师。随后他结婚成家稳定下来,在单位中一直是一个业务骨干,以至于后来单位培养他从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因为他长期一线的历练和他对自我工作水平的严格要求,他又很快成了招投标中工作中的技术大拿,参加了当时单位大部分的招投标工作,而且中标率很高。他兢兢业业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又抓住机会考下了本地第一批监理证。当时他忙于各个招投标项目,根本无暇准备考试,只是实事求是地根据工作经验答题,就以高分通过了考试。因为有了这个证,后来他又转换成了一名监理总监,并且一贯地,是个优秀负责的监理总监。
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努力献给了工地上的岁月,也献给了图纸上的线条和数据。他用分外的仔细和认真去找到自己的自尊,去安身立命,也以此养家活口,打拼一个新的天地。
因为他还是一个心里藏着许多感情的人。
他有一个丰裕幸福的童年,在大家庭的养育呵护下,无忧无虑,自由快乐。可是命运之手可以随意翻云覆雨,个人的选择又怎能抗衡时代的变迁?但是不管后来发生了 怎样的变故,我想童年的那一年,那个中秋之夜永远是在他的心灵深处的香格里拉:丰盛的晚餐之后,庭院里摆上长桌,桌上是月饼和时令鲜果,而周围是亲人们的笑脸:祖父母,叔叔婶婶,爸爸妈妈和姐弟们。亲人们在欢笑,他的爸爸铺纸研墨,对着明月吟诗抒情。
也许,他后来所有对亲人们的挂念和关照,都是对这个画面、对这个场景的永久怀念。而他,在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之后,当初那个小小少年,背负行囊独自去外面的世界求学求生,想必也是这份亲情给了他巨大的支撑和激励,使得他勇敢地走了下去。
他心里有爱,他笔下有情。在他的自传里,每一次和家人的团聚、游玩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每一个人的生日都被记录下来;他和老伴的每一个结婚纪念也被记录了下来。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也许没有很隆重的庆祝仪式,但是他都记得,他都放在了心上。
当然他不完美。他有那么多的感情,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我想也许他是羞于表达,有时候才会用另一个极端的方式来表现他的在乎。或者是,在他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里的那么多年里,他没有机会去学习去练习如何表达感情。他只是用他一贯的仔细认真负责去对待工作,去不断进取,去赢得他的世界,却好像不太知道如何去呵护他的世界。然而,没有人是完美的,不是么?什么是家人?什么是亲情?在责任担当之外,心之所系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你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也接纳真实的别人,坦然面对不完美。这其实就是改变的开始。这样的改变来源于热爱。
他是一个有着很多热爱的人。他热爱他的工作,他也对工作付出了最大的热情;他热爱游览各处的异地风情,在他的自传里有专门的记录,记录他的足迹所到过的地方;他热爱美。家里被他布置得多有生机,每一天都有过年的气氛;他热爱生活,他甚至给他的小鸟写养育日记。更重要的是,他一直热爱学习。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的岗位数次更换,他都依靠自己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自我要求而得以胜任,乃至有出色表现。就是他步入老年之后,还自学五笔输入法,我们才得以看到这本数十万字的自传,才得以了解到在他的一生中,他走过的路,他做过的事。
他爱过、他恨过,他害怕过、他抗争过,他努力过、他坚持过,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家风”的传承。
杨善彬爸爸,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