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今天,与大家分享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围绕父母的角色、父母的态度、学习的目的这三个方面谈论的教育的本质问题,引人深思。
一、不要试图规划孩子的一生。
糊涂的雄心 现在做父母的似乎都有一个雄心,要亲手安排好孩子的整个未来,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未雨绸缪,为之预筹资金甚至亲自上阵拼搏,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孩子的未来岂是你们决定的了的?
孩子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的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即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对于前一半,我们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为他祈祷;对于后一半,我们倒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她的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倘若我们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结果培养出一个心智上的弱者,可以断定有朝一日我们必定会发现,我们现在为他的苦心经营全都是白费力气。
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做父母的要明白,无论多么心肝宝贝,孩子也只是暂时寄养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只能做孩子的暂时监护人。这不仅指孩子迟早会长大,独立的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我们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们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知来源决定了他的人世间的走向,由此可解释,不管父母多么精心的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往往还会是父母大吃一惊,所以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至于将来。孩子终于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我们能支配的荣耀,不是我们的功劳,暗淡不是我们的过错。
二、 不做应试教育的同谋
家长不可犯立场错误 今天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应试教育绑架,许多家长身不由己地成为应试教育绑架,有少数家长甚至自觉的充当应试教育的帮凶和打手。在一些学校有见地的校长和教师试图做一些改革,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而阻力往往主要来的家长。
家长们的普遍心理是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在他们看来,学校在应试上越下力气,孩子就越占便宜,而减轻功课负担,则意味着孩子吃亏。应试教育对孩子身心的损害有目共睹,又如两军对垒,一边是应试教育,一边是孩子,我们呼吁家长啊,你不可犯立场错误,一定要站对队,坚定的站在孩子的这一边,保护孩子尽量少受应试教育的损害。孩子在学校里不得不承受的应试的压力,如果你在家庭里还要充当应试的警察,孩子真的没有喘气的地方了。
以平常心看待应试成绩 在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应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给素质教育加分,以弥补学校里素质教育的缺失,这当然要求家长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能够在外阅读兴趣、培养艺术熏陶等方面给孩子影响和指导。二是给应试教育减负,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功课压力,家长至少不应该再加压,在课外给孩子加上各种培训班、补课班的重负。家长自己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应试成绩,也会使孩子在心理上轻松不少,相反,家长的紧张心理和苛责行为,往往是笼罩在孩子心灵上的最浓重的阴影,是导致孩子痛苦乃至崩溃的直接原因。
三、孩子学习不快乐,教育已经失败
好学生应该具备两种能力 周国平心目中的好学生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也是他的学校教育的要求,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恋人,第二,学会自学做知识的主人。相反,如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间仆人,但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反智育的 一个人做事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往往事倍功半。做一般的事如此,学习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学习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学习就会是100%的痛苦。遗憾的是,这正是今天多数学生的状况,情况本不该是这样的。人有智力禀赋,这种禀赋需要得到生长和运用,原是人性的天然倾向。学生之所以视学习为莫大的痛苦,原因恰恰在于,应试教育不但不是激活,反而是压抑智力活动的,本质上是反智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