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几个模块的联系
之前三个模块,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你能够情绪纠偏、认知纠偏,不再只从原生感受上来看问题。接着我们讲的是建设系统的能力。厚积薄发,“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的呈现,就是用户体验。
很多新的互联网公司、淘品牌,系统能力不如传统企业,但是可以从传统企业那里抢夺大量用户,靠的就是用户体验。
在体量差异这么大的情况下,用户体验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同维度竞争的时候,用户体验更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用户体验的五层要素
推荐书目:《用户体验要素》,讲网站设计。
书中观点--“用户体验的要素,来自5个层次的层层选择与叠加建设。”
这五层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范围层;战略存在层。
1.最核心的战略存在层, 就是着手做任何一个产品前,必须明确地定义这两个问题:
1)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得到我们各自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继续做下去。
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战略能力,讲未来,更讲现在;讲长远的愿景,更讲谁需要红色政权,谁需要持续依赖红色政权。有人需要才是红色政权的存在条件,也
是它的发展基础和战略。
2.战略层的外延是第二层——能力圈层。
能力圈要确定:
1)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2)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能力圈是变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3.能力圈的外是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建设资源固然和能力有关,但更与战略相关。
4.资源结构层外是第四层——角色框架层。
以网站来进行举例说明:框架就是框定每个页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们的链接关系、调用规则分别是什么。你打开任何一个网页,你在感知层感知到的一切内容、功能,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被框定的。
5.角色框架层外就是第五层,也就是最表层的感知层。
产品的设计外观、操作界面等
对于产品的用户体验这部分内容之前没有了解过,感觉看完还是有点茫然啊,大概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三、案例:百度和Google之争
第五层:感知层
雅虎、谷歌、百度的操作界面的好看、操作性优劣;
第四层:框架层
搜索结果有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陈列?
在百度上搜“顺丰快递”,搜索结果页的第一条就是顺丰单号查询框,之下依次是顺丰官网、百度贴吧的信息等。
百度框架的意义就是能让用户在第二个动作得到他要的信息,绝不让用户多点一层。百度能出这样的搜索结果,是因为它的爬虫以毫秒为单位,在抓取各个网站的动态信息。它不但持续积累资源,而且还不断优化自己的资源处理能力。
第三层:资源层
百度从2003年开始做百度贴吧,2005年做百度知道,做了大量资源建设的工作。而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竞争还是资源量的竞争。
为什么移动场景的搜索竞争百度会输呢?
因为在移动场景下,微信干了当年和百度一样的事。微信用公众号的方式,自己培育内容资源。现在你在百度上搜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几乎是搜不到的。最新的内容都在微信里了,百度进入移动场景,却没有新内容可供搜索,这是在资源层出了问题。
这也是今日头条为什么必须花大力气建设内容的原因,这是资源层的比拼。
第二层:能力层
百度建设了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能力圈,而Google没有。就中国市场而言,论能力圈,百度赢;论资源层,百度赢。
Yahoo为什么输给Google:界面呈现上,Yahoo显示的分辨率很大,banner广告很大,
设计很宽松,只看到一两条结果。而浏览Google的搜索结果页,第一屏能多看几十条结果。
在资源一致的情况下,Yahoo在表层的框架层就输了。三个搜索引擎,感知层差别不大,用户体验的差别其实是分别在框架层、资源层和能力圈层。
四、看人的五层要素
希望与一个人建立的是深度关系、长期关系、战略关系,
那么你需要更深地了解一个人角色之内的另外三层:
他的内心是什么?什么是他想要的存在感?
他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一直在怎样积蓄、打造他的能力圈?
他在怎样积累和建设自己的资源,才会拥有今天的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