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立走向国际 亲自披挂上阵
我有一个习惯,在我没想明白怎么去干好一件事的时候,我就会到处收集干这件事情的各种资料。我是答应了孩子带领她前行,但是怎么带,说实在的,心里也没有底。所以开始的一个多月里,我一直在网上搜寻各种“学习方法”,同时也开始关注周边的孩子都在学什么,怎么学习。
我分析比较了一个月,制定了一个粗略的“战略规划”。因为工作中总是接触“战略制定”、“战略执行”之类的字眼,因此也就养成了做事情先从战略定位开始的习惯。首先,我们俩需要有一个分工。她负责学校里的功课,语文、数学、英语所有相关的功课和作业她负责自己独立完成,我不检查,但是我会检查她的得分情况,“优”的话过关;如果是“良”,她必须把相关内容跟我讲解一遍,告诉我为什么得了“良”。其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天晚上6点半之前必须完成学校的各项作业,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6点半之后就不再做学校的作业了;6点半到8点半,由我给她开小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最后,无论有多少任务没有完成,8点半到9点20都是她铁打不动的玩耍时间,想玩什么都可以;9点半上床睡觉。
我自己小时候在学校成绩一直属于中等,跟我女儿不同,我不是一个很好强的孩子,天生对分数和排名拥有极强的免疫力。但是我喜欢读书,小的时候把父母书架里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实在没书看了就再读一遍,所以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书。有的书几乎读了20遍不止,其中最为钟情的当属《红楼梦》,我经常跟朋友说“平生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一斑。当然还有金庸大侠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经典作品,都是茶余饭后的“点心”,不知道吃了多少遍。当时父母严格控制我读书,把这类书都藏起来,觉得那是不务正业,学校的功课才是正经事。当然我每次都能把他们藏起来的书找出来,看完了再放回去。然而,风水轮流转,正是当年我偷偷看的那些“闲书”,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获益匪浅,我之后的所有成果都拜书所赐,而指导孩子读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功德”。
书读的多了,虽然不敢指点高中、大学的孩子,但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初涉“江湖”的小学生来讲,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数学,我基本都了然于心。我要做的就是寻找一种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愉悦的前行。
在我的整个求学经历中,我记得两位非常厉害的老师——初中的地理老师和高中的数学老师。初中的地理老师,是我见过的最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师,他愣是把一门非常枯燥的地理课变成了“相声”演出,运用各种图画、顺口溜把中国地理教得绘声绘色。每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每次考试全班都是一百,而且毫无负担。高中的数学老师华老师,则是我见过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老师,他有很多绝技,比如他可以在新生入校第一天就叫出所有人的名字;他可以一边看着学生,一边板书,板书整整齐齐,丝毫不乱;他可以独辟蹊径,再复杂的数学题都是几步出结果。在全班同学都顶礼膜拜的氛围下,一向不爱听老师讲课的我从来不敢在他的课堂上走神,我也是因此而爱上数学的。我考研的那一年,数学特别难,分数线只有51分,而我居然得了87分,若追溯渊源,皆来源于此。而这两个老师,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孩子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前行。
所以我特别强调“愉悦”两个字。我自己小时候其实非常叛逆,我强烈不喜欢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我喜欢自由的学习和研究,就像我们需要自由的呼吸一样。对于“自由”我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求,这一点估计也遗传给了女儿。在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朋友问她:“嘟嘟,你觉得自由是什么?”当时的她虽然天真可爱,稚气十足,但是却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由就像小鸟儿在天上飞”。所有在场的人直到现在都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都被感动了,觉得她说的真好。
我怎么能让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痛苦地学习呢?学习过程应该是愉悦的、放松的和快乐的。因此,我在带领孩子读书之前,就确立了一个大的方针——方向要正确、方法要科学、过程要愉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