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确地跟你说,可以改,但非常非常难。
古人的智慧真的很高,中国人造字很有意思,性格为什么叫“性格”呢?
因为你的脾性、个性,其实是在一个格子里的,为什么性格很难改?因为这个格子本质上也是一个笼子,要挣脱笼子的束缚无疑是很难的。
成年之后,木笼更是变成了铁笼,更是难上加难。
但古人又说了,性格难以改变,故而需书来养性,事来磨性。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在书上学(知),在事上磨(行),唯有知行合一,才有可能改变性格。
在书上学,不仅仅是读纸质书,更多的是在没有字句的地方读书,读社会这本更大的书,读人生这本无字天书。
在事上磨,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人都不是被道理教育的,而是被事教育的。
莫言说,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而能改变一个人性格的,也从来不是道理和说教,而是南墙和磨难,也就是在事上磨。
当你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见过更大的世界,领略过人生不一样的风景,再回过头去看,曾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格,说不定早就已经改掉了。
当然性格的改变,很多时候并不全是往好的方向走。
有些人遭遇一个重大挫折或重大人生变故,比如创业失败或至亲去世,往往会从之前的开朗性格变得内向甚至抑郁。
好的性格的改变一定是人格的不断完善,不断吸纳自己人格的阴影,不断接受自己性格的缺陷的过程。
从残缺的人格,诸如依赖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指责型人格,成长为人格独立,乃至人格健全的过程。
从自卑、拧巴、懦弱、悲观、消极变得自信、大方、勇敢、乐观、积极的过程。
最后臻至人格健全和心智成熟的过程。
以上,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