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这玩意,总让人觉得是不可改变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诸如此类似言论更强化了。所以当我们觉的自己性格不好。或者跟我们朝夕相处的某个人性格不好,就会觉得很沮丧,挫败,甚至绝望。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性格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性格,面对不同的人也展示不同的性格。
我们喜欢把自己定义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不断给自己植入这种暗示的时候,就会陷入僵化固着,限制个人的发展,当然潜意识让你这么干有它的道理,当你不断如此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你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仿佛能够隐身与某种更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找到了归属感和改变的理由。性格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经以本人同意分享的案例来看看。
性格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的应对方式及周围环境里经受了某种同样的刺激强化后摸索出的一条生存之道。来访者做事慢,父母从小保护过多,生怕被人欺负,一直跟所有的人说这孩子胆小脑子反应慢,又说不了话,让别人多照顾些,她每次做事时要被指责,催促,心里越紧张越什么也做不了,越证明父母说的对。尤其说话时更是如此,在大人面前更紧张,越心慌越说错话,亲戚们也认同了父母的话,连比他小几岁的表妹表弟也可以笑话她。她也认同自己是不如别人的,智力比别人弱,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要给家里添麻烦,就很听话很顺从,也很会看眼色,别人说什么她听什么,怕被人笑话就什么事也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被说成懒拖延总比被说成笨要好多了,至少不会被羞耻压垮。她的性格被定义成懦弱,被动退缩,遇事拖延逃避。善于察言观色,习惯照顾别人的需求,被定义成善良无主见,等长大后去了学校,发现自己成绩不差,跟同学相处也好,别人觉得她善解人意。没人因为做事而笑话他,她觉得自己也许跟别人一样,也没那么傻,但还是顺从听话,但偶尔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没那么懦弱了,然后上了大学,她觉得同学们也没人介意自己做事快与慢,她越发胆大,性格也活泼开朗了,也慢慢地开始做一些事,做错了好像也不会被人笑话嫌弃。她内心还是自卑,父母定义她,小时候周围环境又强化了这个说法,她还是也认同了自己是笨的,但因为后面成长过程让他觉得自己不傻,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些做得不好,只要不会人发现就好。所以做事拖延被动,能不做就不做,没办法时拖到最后干完了,别人也没时间管那么多了,能过就过了。她也认为自己就是被动退缩,拖延,顺从听话无主见,心太软,习惯满足别人的需求,觉得那才是无私的。
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她也有自己天生人格底色是温和的,不会反抗,所以就算重生千万次,不是带着记忆重生,她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选择与父母互动,也就重演同样的故事造就同样的性格,她现在成人了,她看见这样性格刚开始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后来变成束缚,但是现在她可以突破这个束缚,可以重建新的应对模式。比如她看见了自己被动退缩如何形成,也找到了自己的核心错误信念“自己是不好的,做不好是我无能,会被人看不起”,然后开始改变,刚开始是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算知道原因也害怕被笑话,刚开始从自己可以掌控的小事做起,然后开始再大一点的事,发现做错了,别人也不当回事,然后就什么事也不推脱了,慢慢也强化了自己,自己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无用,做错了也没那么丢脸,后来别的方面也敢争取了,做成更好,做不成也可以消化情绪,会有挫败感,但是不贬低否认自己,就算有人说几句风凉话,也不觉得是自己不好,觉得关你屁事,你就什么也能做好。自己能做主干事了,自然就没那么听话顺从了。自己现在有话语权了,也就胆大变得积极主动,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她善于察言观色照顾别人需求并不是坏事,这样也为她挣得好人缘,但是过度就会给自己造成困惑,去掉一些东西比如过度。再加些东西比如界限,不过度承担别人的喜怒哀乐。她先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界的,关系再亲密也不能入侵别人的空间,也不能别人侵占你的空间。不过度承担别人的喜怒,我们可以在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两点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过度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不把自己开心快乐都丢给别人承担,别人有些东西可以给你,有些他也没有也没办法给你。不委屈自己,也懂得关心体贴别人。来访者改变过程中最难过的是自己这关,就是内疚负罪,别人会说她变自私了,冷漠了,没人情味了,她内心很冲突,害怕破坏关系,也会害怕失去朋友,但是她知道自己再过度满足别人需求,会消耗自己,自己会承受不住。也就坚持下来,自己该承担的分清主次尽全力去做,该帮助也会尽全力帮,只要不过度消耗自己就好。时间久了,大家也接纳她打改变,也会用全新的方式与她互动。
不要再给自己贴标签,定死刑,说自己就是这样的性格,改不了,那只是你的应对模式而已,你可以给自己建立新的应对模式来替换旧的束缚,也可以找到性格里面的资源,去掉消极的,加些新鲜血液进去。我们都有能力去改变,的确很难,是漫长的过程,但是一切不算晚,我们都值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