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 Pro iDSD,业内首款硬解 DSD1024的解码耳放一体机。在我手上已经有两个月之久了(没错,自从北京音响展首发以后,笔者就联系到了厂家发了一台到手)。
但到手这么久,笔者却一直不可肯为其草率的写文章。为什么?因为我想把它认真的好好煲一煲,这样才尽可能的让它展现其真实的能力水平。在经过2个多月的日常使用后,在不久前的丹拿Xeo 10的听感分享(熟悉又变得陌生的老朋友:丹拿Xeo 10简单听感,https://www.jdbbs.com/thread-8492416-1-1.html)【详情阅读原文】中,iFi Pro iDSD终于可以正式登台亮相了。当时使用的是前端是Mark Levinson NO.37 CD转盘。同时因为产品侧重点不同,笔者无奈卖了一个关子,将听感分享中为何将 iFi Pro iDSD设置为纯晶体管模式+升频至DSD512+Apodising滤波模式的原因放在本文里为大家讲清楚。
在开启本文对产品解说之前,笔者有必要再说说这款产品的设计厂家和产品背景:
iFi Audio来自英国,隶属于英国Abbingdon Music Research(简称AMR)公司,成立于2012年。iFi Audio的设计师托斯顿(Thorsten Loesch)是业内有名的录音工程师,曾经在德国国家广播电台,英国广播电台(BBC)工作过,被誉为当今世界十大音响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iFi Audio的灵魂人物之一。AMR母公司主要生产万元美金级的高端发烧音频设备,AMR推出的器材并不多,但几乎每一个产品都获得多个国际大奖。在音响行业的品牌底蕴上讲里,iFi Audio还算比较年轻。
首席设计师托斯顿(Thorsten Loesch)
不过“年轻”也有的好处,就像笔者前面说的那样,iFi Audio的产品都是为当代年轻发烧友而设计:外观精致、体积小巧,容易便携的优质音频产品是他们产品的重要特征(他们家也有台式产品。比如本文介绍的iFi Pro iDSD,它就属于iFi 的旗舰pro系列。这个系列的产品基本都是为台式机所准备的 ),比如:micro iDSD BL 高清解码耳放、micro iPhono2 MM/MC黑胶唱头放大器、micro iTube2 电子管前级、iGalvanic3.0USB电源信号重生隔离器、nano iOne无线蓝牙高清解码器等。另外,iFi Audio还有一些专攻数码音频的小配件产品,比如:针对可调整单端还是平衡输入的iEMatch 无损音频耳机衰减器、精华USB电源的 iSilencer3.0 USB电源净化器滤波器等,也都是现在对声音有所追求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在产品线上,iFi Audio的产品覆盖面很广,从入门的NANO系列、X系列,中端的Micro系列,到高端的旗舰Pro系列全面覆盖,老少通吃。尤其是面向耳机发烧友转传统音响方面,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介绍完iFi Pro iDSD的厂家背景,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个iFi Pro iDSD。首先开箱:
外部包装主要突然产品特色,以无线、电子管/晶体管结合耳放为重点。
侧边是产品特性介绍
背部同样是产品特性的介绍。有意思的是,产品包装正面就是产品正面照(参考上图),而背面就是产品背面照(参考下图)。
产品内包装设计简单、大方。
一开盒就能见到Pro iDSD机器的真身,体积大约20cm*18cm*4cm。
iFi Audio 的产品,其配备的小部件喜欢用小盒子装起来。左边长盒是电源,右下角盒子是音频输入线盒、光纤转接头(圆头转方头)、USB3.0 线、WiFi天线、遥控器等
遥控器十分小巧,但可以同时遥控Pro iCAN和Pro iDSD两种设备的音量。
过去的2个月,大家应该知道它不少性能参数。除了知道这个机器是首款支持硬解DSD1024的机器之外,还是采用了电子管和晶体管两种电路结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iFi Pro iDSD是一款产品规格相当高的解码耳放一体机。是 iFi Audio 为了补齐旗舰的Pro系列没有数字音源的产品。其解码部分使用了XILINX spartan第六代芯片作为FPGA处理核心,FPGA将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后,再交给每声道4片的BB公司DSD1793芯片进行数模转换,使其能够具备硬解码DSD1024或者升频至DSD1024后再输出的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Pro iDSD的FPGA仅仅只使用到其最优秀的数字编码、解码部分,至于解码后的模拟转化部分是完全不参与的。
正面的左侧有电源开关、音源选择,以及机器的精华的两个控制:升频模式(PCM模式、DSD512升频模式和DSD1024升频模式)和滤波选择(五种滤波模式,分别是“Bit-Perfect”、“ Bit-Perfect+”、“Gibbs Transient Optimised”、“Apodising”、“Transient Aligned”)的旋钮、电子管/晶体管程度切换开关(可以让用户在晶体管、电子管和电子管+ 3种模式下自由切换)。
正面的右侧是调整音量旋钮和耳机输出端口。Pro iDSD的音量旋钮部件使用“6轨”版本的日本Alps 音量电位,其中有4个音轨用于真正的平衡音量控制。另外,这个电位器是带有记忆功能。可以记住最后一次操作时候的音量位置。至于耳放部分,Pro iDSD带有6.3mm与3.5mm单端式输出耳扩以及2.5mm平衡式输出。另外底部还有放大增益调节开关,有高低两档可调。推一般市面上耳机基本上足够搭配了。
另外,作为解码器的时钟电路,则使用了来自同门 AMR的的旗舰级DAC:AMR DP-777 DAC中的Global Master Timing主时钟,拥有飞秒级水准,可以重新校正输入信号,维持低jitter失真。另外,这款机器还采用独特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双电路设计,电子管电路部分使用了 General Electric 5670 真空管,可以带来温暖甜美的音色;而晶体管电路则采用甲类扩大设计,使用了J-FET、双极体以及MOSFET等元件,并采用特殊独立的电源供应消除杂讯的产生。
Pro iDSD输入端支持USB Type B、USB Type A、乙太网路端子、Wi-Fi、TF卡插槽、Ethernet网线口、时钟输入、AES/EBU数位输入以及BNC数位输入,各个输入端口也采用了电气屏蔽措施,可以避免因为部件电气干扰产生的噪音。因此发烧友可以使用电脑、NAS、记忆卡、U盘、硬盘,以及HiFi级别的转盘等,iFi Pro iDSD都可以轻松高品质的播放。Pro iDSD可以支持从MP3、FLAC/WAV到DSD等几乎所有常见的音频格式。输出端,Pro iDSD搭配有RCA单端和XLR平衡各一组,以及十分少见的飞秒级别的时钟信号输出端口。在接口的种类和数量方面,真的是诚意满满啊。
底部则是橡胶做成的避震垫子。
介绍完Pro iDSD的参数细节,下面就该进入本文的重点如何玩法。
前面说过,这个Pro iDSD的特色是精华电子管/晶体管模式、升频模式和丰富的滤波。仅仅是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发烧友大概可以获得45种不同的玩法。因为篇幅,本文就根据将其 分开,说说他们大致的区别:
此时,使用的设备为:
音源:Mark Levinson NO.37 CD转盘
解码:iFi Pro iDSD
音箱:丹拿 Xeo悠悦10
脚架:TiGLON 80公分单柱脚架
插排:A.R.T 8孔插排
线材:电源线部分除了音箱必须使用自带以外,其他电源线使用的是台湾万隆NeoTech的产品
也就是笔者前面使用丹拿优悦10的那套系统。为什么音源部分使用CD转盘而不是使用数字播放器,是因为CD的音频录制为16bit/44.1kHz录制,可以很好的表现iFi Pro iDSD在对音频文件进行不同升频处理、以及滤波处理后的音质表现。
开机就是产品信息,等底部进度条结束以后正式进入系统
解码器部分
一、升频模式控制:
包括PCM模式(DSD Remaster OFF)、升频DSD512模式和升频DSD1024模式。这里的滤波选项使用的最原始的Bit-Perfect选项,电子管/晶体管开关切换为纯晶体管。
PCM模式(DSD Remaster OFF),这个模式是关闭升频模式,信号经过解码后,直接输出给功放设备。这个模式下,Pro iDSD可以支持高达768kHz的PCM文件。声音表现基本维持在CD原有的声音表现水平,干净、细节较为丰富。
升频DSD512模式,这个模式是将信号升频至DSD512模式,然后输出给功放设备。这个模式下,整体音色会变柔变顺滑一些,细节更加清晰一些,细节数量是不变的。另外,凝聚力稍微差与前者。声场的宽度会有一些提升,纵深变窄。
升频DSD1024模式(49.152MHz),这个模式是将信号升频至DSD1024模式,然后输出给功放设备。这个模式下,整体音色会变得更加顺滑,细节最清晰,细节数量仍然保持不变。与此同时,16bit/44.1kHz的录音缺点会更加明显,略有一些数码味。这个模式下,建议将电子管/晶体管开关切换至电子管或者电子管+的工作模式。
玩法建议:如果发烧友使用的是各类转盘、电脑、网络收音机的话,同时也希望获得更好的声音细节的话,建议使用升频模式(不过升频越高也会带来一些数码音,所以需要依据音乐特征、自己喜好选择)。如果发烧友使用的是传统音源并且希望原汁原味的声音特点的话,建议关闭升频模式。上篇丹拿文章,笔者使用的是升频至DSD512,就是希望提升声音细节的同时,尽可能减轻数码声的影响。
二、滤波选择
自带有五种滤波模式,分别是“Bit-Perfect”无损、“ Bit-Perfect+”无损+、“Gibbs Transient Optimised”瞬态优化、“Apodising”变迹、“Transient Aligned”瞬态对齐。这里测试升频模式的方式选择PCM模式,电子管/晶体管开关切换为晶体管状态。
Bit-Perfect 无损模式:不作任何数字处理,一次延时处理。就是不升频不转化的原始声底模式,支持范围PCM 44.1 – 768kHz。
Bit-Perfect无损+模式:不作任何数宇处理,SINC roll off被降到最低,32次延时处理,这个模式的音频格式支持范围44.1 – 96kHz。
“Gibbs Transient Optimised”瞬态优化:无滤波,无等待响应,适当时钟响应,32次延时处理。
Transient Aligned 变迹 模式:适当过滤,无等待响应,适当时钟响应,128次延时处理。
Apodising 瞬态对齐模式 :最大过滤,最大等待响应,最大时钟响应,16,384次延时处理
玩法建议:前面说过,这几种滤波模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数字滤波处理和延时处理的不同:延时次数越高,耳机或者音箱的相位失真就越小;而滤波区别则消除信号里面的杂讯,与声音清晰度有关。还有Bit-Perfect”无损、“ Bit-Perfect+”无损+都是没有经过数字处理的,在播放时候屏幕显示的是 PCM。这两种模式声音干净、细节较为丰富,保持原有的声音水准。适合喜欢原生态声音的发烧友。而后面的“Gibbs Transient Optimised”瞬态优化、“Apodising”变迹、“Transient Aligned”瞬态对齐是经过数字处理的,在播放时候显示的是 DXD。这三种则会随着过滤种类和延时次数增加声音会发生一些改变,容易抹杀一些老唱片(尤其是纯模拟时代录制的老唱片)的个性。因此,发烧友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口味。不过个人建议,如果用户使用的是音箱,尤其是大型落地箱的话,最好使用后三种,然后再根据音乐作品的特性和喜好选择适当的滤波。
三、晶体管/电子管模式切换开关
Pro iDSD还有一个特色是采用晶体管/电子管两路纯甲类独立的“TubeState”线路工作,支持独立、平衡信号输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晶体管、电子管、电子管+三种状态实时切换,带给用户不同的声音体验。
晶体管模式:采用J-FET纯晶体管电路,完全分离元器件的纯A类放大模式。此时声音的速度快而凌厉,高频亮而饱满,解析力最佳。电子管模式:两组NOS GE5670电子管工作,此时声音高频被磨合一些,中频饱满度有些提升,细节略微减少。电子管+模式:纯电子管工作,声音胆味更加浓厚,富有韵味,谐波自然真实。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ro iDSD 在三种模式工作状态进行实时切换时,比如:电子管电路被关闭后,再重新切换回电子管/电子管+横式时。由于电路切换,音乐将继续通过晶体管横式进行播放一段时间。直至电子管完全被激活后才自动切换电子管播放。这确保了NOS 5670电子管的最大使用寿命。
玩法建议:笔者在上一篇丹拿测评使用了纯晶体管模式,这是因为丹拿自身也是只有晶体管放大模式。这样在对比过程中,笔者容易知道了解丹拿自身的素质如何。而现实中,发烧友可以不必拘束于笔者使用的。晶体管、电子管以及电子管+都可以尝试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实际上私下里,笔者更喜欢电子管模式。
四、耳放部分
除了解码功能外,同时,Pro iDSD还是一个带有6.35mm非平衡、3.5mm非平衡与2.5mm平衡三个耳机口的耳机放大器。在6.35mm非平衡、3.5mm非平衡与2.5mm平衡三个耳机口之间,有一个增益调节开关,可以对耳放部分进行 0db,9db,18db三种增益调整。笔者在6.35mm非平衡口 接入 HiFiman的 He1000 V2,将增益打到18db的话,音量只需要打到9点钟音量就足够了。此时声音的宽松度可以,但有轻微的底噪,如果听交响大动态音乐,不容易听出来。如果增益打到9db的话,需要将音量打到12点甚至1点钟样子,此时底噪声音几乎没有,声场该有的宽度也都保留。
玩法建议:Pro iDSD耳放部分素质还不错,基本可以推得了HE1000 这种难推的耳机。那么对于一般市面上比这个容易些的高阻低灵敏耳机,Pro iDSD应该也不在话下。不过这似乎也已经到达了产品的极限,如果发烧友想推更加难推的耳机,以获得更好的音质表现的话,应该考虑购买更好更专业的耳放产品。
五、前级功能
Pro iDSD的输出端口具有 HiFi固定、HiFi可调、Pro固定、Pro可调 4种模式。固定就是直通,需要外接耳放或前级来进行音量调节。可调就是将Pro iDSD当做前级使用,能够用前面板的音量调节钮进行音量调节。
玩法建议:HiFi和Pro的模拟输出二者模式下的区别:Pro模式下的声音像传统的监听音箱那样,有些直白、偏冷。而HiFi模式则如同HiFi音箱那样,重视听感和音色。这个依据听者喜好自行选择。
六、时钟
Pro iDSD自身带有飞秒级别的时钟系统,所有信号都经过这个时钟系统进行校正。但如果发烧友自己有更好的时钟的话(比如原子时钟等),发烧友可以将其与Pro iDSD连接(左进右出),获得更好的时钟性能。Pro iDSD后背的右侧(靠近电源的位置)有一个时钟选择旋钮,发烧友使用不同时钟以后需要通过这个旋钮进行适配(Pro iDSD也支持BNC时钟信号同步输出)。Pro iDSD支持:原子时钟、DARS数字音频参考信号、10MHz。
玩法建议:Pro iDSD支持发烧友将时钟输入(左进)和输出(右出)。但根据购买这款产品的消费者而言,额外添加时钟的机会不大,但将时钟输出给转盘的机会反而更大一点。老转盘可以尝试一下,可以获得更有意思的声音。
七、网络以及手机APP玩法
其实,除了刚刚上面的介绍的几个有意思的特殊旋钮以及按键以外,Pro iDSD输入端的玩法也特别多。因为Pro iDSD支持特别多的像数字同轴、数字平衡、USB Host、USB 网线和TF卡输入等音源输入。由于数字同轴、数字平衡玩法大家都会,所以这里就不再重点介绍。另外,如果发烧友选择USB信号源输入的话,直接连接电脑,电脑就可以识别设备。Win10系统下,不需要额外安装驱动。
这里重点介绍网络和手机APP的玩法。发烧友应该注意到,Pro iDSD带有WiFi和LAN接口,也就是Pro iDSD支持有线和无线两种接入方式。将Pro iDSD的输入旋钮拧到APP选项。
此时,Pro iDSD自身的WiFi信号打开,此时用手机可以直接连接Pro iDSD。如果发烧友手机带有MUZO PLAYER的APP话,此时APP会自动选择设备,然后要求发烧友对机器的无线进行设置(选择并输入家中可以上网的WiFi热点的密码即可)。
输入成功以后,在APP的设备列表菜单,就有刚刚添加好的设备。在设备音量部分,可以看见一个LR标志,这个是左右声道的切换开关。可以将声音输出设置为L单左声道信号输出、R单右声道信号输出、LR左右声道信号同时输出。这里注意的是,即使单独选择L、R模式,左右喇叭还是会响的。只是减少另外一声道信号而已。
点击设备名称的齿轮,就可以进入一些基本设置,比如:设备重命名、设备信息(包括本机地址、联网信息等)、闹钟(下图会有说明)、设备预设。
闹钟很有意思,在设定预定时间后,发烧友选择音乐,这里的音乐可以是本地音乐,也可以是在线音乐(具体什么在线音乐下面会介绍到)。
从设备列表返回就是MUZO PLAYER的播放界面,这个播放界面实际上还是很传统的。黑胶图案正中可以显示唱片的封面(如果有的话)。左上角是音源来源。下图的是DLNA推送的。如果其他音源推送的,会有相应的区别标志。
从播放界面再向右滑就可以看到一些基本设置,包括:搜索歌曲、我的最爱、我的音乐。这里面,我的音乐既可以是手机曲库里面的音乐,也可以是家庭音乐共享(NAS)里面的高解析音乐。另外,发烧友最近播放的音乐和自建的歌单也在这里。另外,Pro iDSD内置有流媒体播放器,因此适配的MUZO PLAYER也集成了众多APP端口(比如 在线电台、喜马拉雅、Spotify、蜻蜓FM、QQ音乐等),发烧友可以直接使用。
搜索歌曲没有什么说的,这里搜索歌曲是挂载U盘、硬盘或者TF卡里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Pro iDSD的所有数字输入都是采取电气隔离的,因此USB端口只负责接收数据,不能供电。如果发烧友使用外挂需要用电的硬盘话,需要额外使用电源供电。另外,Pro iDSD目前只识别FAT32格式。iFi一直在USB输入端做的出色,因此Pro iDSD 使用 USB端口 输入也没有明显的数码声。
而我的最爱菜单,是发烧友聆听某一首歌曲时候,可以点击歌曲名左边的“心形”标记,将歌曲保留在我的最爱菜单中。
而“我的音乐”部分,这里主要选择本地和家庭音乐共享(NAS)两个音源。Pro iDSD内置有流媒体播放器,因此将Pro iDSD使用无线WiFi或者有线连接家中的路由器以及NAS,设置成功后就可以将手机或者NAS里面的音乐通过 dlan或airplay推送到Pro iDSD里播放,而且网络连接非常稳定,网播过程很少卡顿。
家庭音乐共享里面的选项几乎与其他支持DLNA的播放器APP的选项一样。
回到音源选择,如果发烧友想添加其他音乐软件端口的话,直接点击“添加音乐服务”就可以找到更多音源了。MUZO PLAYER支持:在线电台、喜马拉雅、企鹅FM、IHeart RADIO、TIDAL、Napster、Qobuz、QQ音乐、Spotify等。这里除了QQ音乐、Spotify需要下载相应APP使用外,其他音源都不需要下载APP即可使用。尤其是在线电台、喜马拉雅、企鹅FM,甚至都不需要登录(就可以直接使用)。蜻蜓FM这里似乎有问题,这次测试无法连接网络服务。另外,这里的音源节目也可以与上面的闹钟配合。
在音源选择的底部还有一个设置齿轮,点击进入却只有当前版本号、日志和常见问题。软件UI 这里设计的有点混乱。
听感:
其实在前面介绍各个按键/旋钮的功能时候,就基本上把Pro iDSD这个产品在一些状态下的听感简单说了一遍了。如果想知道在音箱系统上的听感,直接看笔者在丹拿那套系统搭配的听感(熟悉又变得陌生的老朋友:丹拿Xeo 10简单听感【详情请阅读原文】)就可以了。这里补充一点原文没有的是:在上一个测评中,笔者曾经认真对比过使用Pro iDSD解码器,以及没有使用Pro iDSD直接将音源接入Xeo 10的区别:在没有使用Pro iDSD,仅仅使用Xeo 10自带的解码器的情况下,音乐的背景的干净程度、声场的纵深感、人声乐器的结像以及层次、声音的细腻程度都要差上一大截 —— 一耳朵的区别。
适用人群:
PC-HiFi发烧友、耳机转传统音响的发烧友、入门到中阶的传统音响发烧友、喜欢集成度高功能多可玩性强产品的音响发烧友。
总结:
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解码耳放一体机。DSD1024硬解是其最大的特征。虽然目前还没有DSD1024的音乐文件流出,不过可以把传统音频升频至DSD1024然后再进行播放,也解决了部分音源不足的问题。相信未来随着技术发展DSD1024会成为高解析数字音频未来的发展趋势。到时候,硬解DSD1024成为了器材的主流。而Pro iDSD则是拉开了DSD1024格式的序幕!可能很多用户或者发烧友会问:DSD1024有必要吗?这个让笔者想到了过去CTR电视进化到现在4K电视一样。习惯4K电视节目的人让他再回过头看CTR电视节目,应该会不太习惯了吧(尤其是对于当代一帮没有经历过模拟信号视频以及音频传输的年轻人而言)。
因此,还是尽快习惯现代科技给人带来更好体验吧。
器材规格
iDSD
型式:DAC+数字播放器+耳放
支持播放取样率:PCM up to 768kHz、DSD up to 49.152MHz (DSD 1024)、DXD and (2xDXD)
输入端子:USB (required for DSD, DXD and sample rates above 192KHz)、AES3 (XLR – single link)、S/PDIF (coaxial/optical combo)、BNC multifunction (S/PDIF in or sync input)
输出端子:Balanced XLR at 4.6V (+15.5dBu – HiFi) or 10V (+22dBu – Pro)、Single-Ended RCA at 2.3V (HiFi) or 5V (Pro)、
Headphones 6.3mm & SE 3.5mm Jack at 0.55V/2.1V/5V
Headphones BAL 2.5mm Jack at 1.13V/4.6V/10V
Headphones out 1,500mW RMS X 2 @ 64 ohm, 4,000mW max. 2 X @ 16 Ohm
音量控制:平衡式6声道Alps电位器,可IR遥控控制、XLR/RCA输出端子音量可以设定为固定、6.3mm耳扩输出音量为调整模式
其它功能:播放 DSD 以及384KHz以下PCM音档有各式数位与类比滤波器使用
PMC Filters:Bitperfect 44.1 – 192kHz, always used for 352.8 – 768kHz
Bitperfect + 44.1 – 96kHz
Gibbs Transient Optimised 44.1 – 384kHz
Apodising 44.1 – 384kHz
Transient Aligned 44.1 – 384kHz
DSD Filters:80KHz固定式三阶类比滤波器 with correction for DSD’s -6dB gain
增益:0dB, 9dB, 18dB三段式调整。
动态范围:119dBA (solid-state, PCM, -60dBFS)
输出功率:(16Ω, balanced/single-ended): >4000mW /1>1,500mW
输出电压:(600Ω, balanced/single-ended): >11.2V / >5.6V
输入电源电压(Pro iDSD):DC 9V/6.7A – 18V/3.35A
输入电源电压(iPower+):AC 85 – 265V, 50/60Hz
电源消耗:>22W idle, 50W max.
尺寸:213 (l) x220 (w) x 63.3 (h) mm
重量:1980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