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的清晨,呼吸着清凉的空气,在酒店门外等候大家到齐的时间里,翻查了一下为什么这里叫灵石县,是否与什么石头有关,果不其然,在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右侧,有一块石头,对其描述为“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据考察是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这与相传的隋朝开皇十年,文帝“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倒是颇为相符。大家集合后乘车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王家大院,据说王家大院要比乔家大院还要大上很多。
王家大院号称“华夏民居第一宅”,由所处的灵石县静升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时300多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到了25万平方米,据导游说目前开放的展区才只有5万多平方米,但是一路看下来已经是非常震撼了。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期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社交时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需求,庭院结构别致,尊卑有序,内外男女有别,整体功能性非常强,可以想象明清时有多少达官贵人、少爷小姐、家丁仆人穿梭于宅邸街巷之间,又发生着多么有意思的故事。
与乔家大院和曹家大院的平地起楼阁所不同的是,王家大院属于依山而建,院落从低到高逐级分四层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也隐含着“龙”字造型,整体包含了88座相对独立的小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院内到处都可以看到非常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内容题材也非常繁多,可谓极尽奢华,而且每处雕刻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绝不是仅仅为了美观。王家虽然是以卖豆腐起家,但由农到商,由商到官,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因此在王家大院中可以看到许多与乔家大院截然不同的雕刻艺术,其寓意也是截然不同的,如王氏第十六代王中极,虽然有很好的环境可以读书,但他无意科举,弃儒从商,所开当铺、店铺、商号遍布全国各地,他的宅院装饰就是以名贵为主,显示商界地位象征,以木雕挂落“满床笏”和石雕“四爱图”最为明显。而另一位同样是第十六代的王寅德,候选州同,敕授儒林郎,诰封朝议大夫,他的宅院特点就是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像这样根据各家世孙从事行业的不同、喜好的不同、为人的不同,而在王家大院这座大宅院中呈现各自特点的小宅院比比皆是,但整体上又非常和谐。
根据记载,王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当时还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甚至还开设学堂,设立义仓来赈灾济贫,修桥铺路的善事也做得不少,但是到了十八世之后,也就是道光年间,就开始慢慢衰败了,在《王氏源流碑记》中还记载了王氏后人不再以耕读为本,也不持续发展祖上的商贸店铺,而是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于锦衣玉食吃老本,无度挥霍,最后大院内再也无人居住。
从恒贞门出来,算是参观完了王家大院,大,确实是大,这哪里是家宅嘛,错落有致的各家房舍,高高筑起的城墙,俨然就是一座城池。但最终也未能永久兴盛,万事皆有成住坏空的道理。
从王家大院下来后,在出口不远的小花园中,一对本地夫妻正吵得不可开交,女人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旁边的环卫工人和一位老婆婆边聊天边晒着太阳,柳树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日子与往常一样,背后王氏宗祠门前的忠义牌坊一定也晒得暖洋洋了吧。
傍晚时分抵达吕梁市入驻,记得有部电视剧叫《吕梁英雄传》,讲的就是1942年这里的抗日斗争和英雄故事,如今踏足吕梁,举目车辆堵塞,笛声四起,不知当年村民撤离时是否也是这般景象。
在房间洗了把脸,看时间还早,决定找个咖啡店喝杯咖啡,安静的把小视频做完,还好附近找到了上岛咖啡,这个黄昏就留在吕梁的窗外,而我还停留在走过的画面中。
晚餐一个水果披萨,伴随我完成小视频的喜悦,安然咽下,天色早已全黑,说手机是最好的时间机器一点不假,一不小心就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