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华夏的根,中国的魂。
华夏文明渊源流长,华夏子孙传承优良品格,铸就今日之大成,有十分的凝聚力,战胜一切困难,伟业千秋。
清明节,中国传统祭祀祖先,就是告诉我们,从那里来,上一代人是做什么的,上上一 代人又是做什么的,这些都是有族谱记录的,但是族谱是纸上的东西,对于下一代人,还是要口口相传。
我们小时候清明祭祖,叫做清明,现在还是这么叫的。
做清明一个大家族一起做,几个年龄太大的长辈已经不适合跑远路了,因为知道的祖坟是都在跑过来的,有年大的人带着大家一起祭祀,每一处祖坟,有的有石碑,有的没有石碑,有石碑的好记。
有石碑的上面有碑文,所以就一目了然,只要有年龄稍大的人讲解一下,就知道了,那些没有碑文的还有碑文损毁的,那就只能靠口口相传了。
会讲的人,一般会讲到从那一世开山祖,到现在多少世了,中间出过什么有名气的人物,经历过什么磨难,有了什么成就等等。
我知道有碑文的真的很好理顺,几世祖,下面的儿孙名字都会有,有几个房头,几房头下面又有几房头,子孙多就是这么来的。
有的人年龄大,不一定就是辈分大,我们那里有句老话,摇篮里睡的是叔,胡子白的是侄,一个家族里有这个说法的,平时酒席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些,但是做清明吃酒席一定要排辈分的。
做清明,是要有人挑祭品,我们小时候,只要是做清明,就喜欢跟着大人,一座坟茔接着一座坟茔跑,听那些久远的故事,只能是当故事听,孩提时代虽然是贪玩,但是礼仪还是要有的,祭祖是要磕头的,那是必须的。
那时没有私家轿车,每个家族做清明都是一大队的人,都是男人带着男孩子们,那也成为了时代的印记,现在做清明,那么一个大家族在一起的机会少了,外出打工的多了。
思想分化了,都是小家子气了,不知道这是进步了,还是退化,恐怕没人能说的清了,没有办法。
如今农村也流行和城里的一套公墓化了,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那里乡下事,已经不能乡下办了。
但是华夏的根,华夏的脉永远流传这是一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