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9e1b8d4281b23cf3.jpg)
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读懂)一位重量级作家,一定要读他(她)的散文。无论是登在网络上或纸质书刊上的零散的散文篇章,还是正规出版了的散文集子。因为,大多数作家,最早期的文章大都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写起——出生、成长、求学以及工作谋生经历等等。而且大多数作家写出的第一部小说(主人公)也都有自己的影子,甚至直接就是自传体或半自传体。
我最近读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顺带回忆了很早之前读过的他的小说《活着》。说实话,《活着》这部小说我在多年前读的时候不是太走心,至少有三分之一篇幅是在外出旅游回武汉的飞机上读的。那时候我对余华本人还不甚了解,只觉得那本书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有些怪怪的。直到刚刚读完他的一本散文集子《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才对他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余华跟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刘震云、迟子建、池莉以及国家级作协主席铁凝等这一代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实力派作家一样,都是文革之后迅猛成长起来的。如果说他们这一代人是不幸的,那是因为他们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直到中学毕业时文革才结束。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读书时光,是在“打倒孔夫子、打倒臭老九”的呐喊声中度过的。若说他们这一代“文学爱好者”是幸运的,是因为在这片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十年浩劫期间有大量的文学书籍被集中烧毁,文革结束之后,全国上上下下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呈现出空前的饥渴状态,那时候急需要文艺复兴,急需要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所以,从八十年代起,这些“文学爱好者”们都陆续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地,找到了自己的写作背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学语言系统。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3e2e330f59c36221.jpg)
虽然,这一代作家群体时代的大背景都相同,每个人的出生与成长之路却又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写作特色。而这种特色,多半是与他们生活的地域息息相关。譬如余华笔下是浙江的沿海小镇,贾平凹的笔下是陕西商洛风清,池莉笔下是武汉的市井民生,铁凝笔下是华北平原风土人情……与小说的虚构相比,他们在散文之中的大多篇章,无不以回忆的方式触及自小生活经历中的真实情节。即便是像余秋雨这样以挖掘历史文化宝藏为特色的散文集如《文化苦旅》等,其中也难免夹杂着个人的情节与情结。
在余华的这本散文集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成长历程,还看到了他对小说写作中建立语言系统的真知灼见。应该说,每一位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驾轻就熟的带着个人色彩的语言系统。余华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新世纪之后的作品之中,尝试着变换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就是建立新的语言系统。虽然这种创新有些难度也有些冒险,但他却有勇气去做而且做得很好。这也许正是余华在国内外格外引人注目的缘由吧!
如果说,读作家的小说是在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那么,读作家的散文,就是在与作家本人进行交流。只不过这种交流是隔着时间与空间的,是作家本人并不知晓的。在品读作家散文的过程中,或会因为与作家本人有着共同经历和孩童时候的趣味而欣喜,也会因为共情了作家的悲惨命运而流泪。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喜与悲,恰恰是阅读的乐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34176/a745e7470a30b25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