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肯定有着和我一样的疑问:我上课明明讲的很清楚了,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一直纠结,以致于后来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具备一个当老师的基本能力。每次上课我都竭尽全力,把知识点讲的再清楚一些、再细致一些,可是这么做,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数学成绩的不见起色、工作中自我认同感的缺乏、人生方向的一目了然,曾经让我十分想要退出教师这个行业,每每想起,眼泪便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恰好就在这时,新网师像一个天使般的,出现在了我的世界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蠢昧可笑,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当年那个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
就在今天,我打开CCtalk,听郝晓东老师不久之前做的一个现场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关于专业写作的语言方面,报告的内容量很大,尤其让我甚为触动的是郝晓东老师截图了魏智渊老师的朋友圈的一段话:“网课,尽量是本校老师上。直接采用机构提供的课程,或者名师们组合的课程,效果往往并不好。只有外行才会天真的以为,如果每一节课都由名师来上,孩子的学习应该进步有多大呀! 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交往行为,互动性是本质所在。今天教育少慢差费的原因,主要并不是老师讲不清楚知识(虽然也有这种情况存在) ,而在于教学的场景性很强,关键在于学生的学老师的反馈,这需要情境中的洞察力和反应技巧,当然更有赖于背后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经验。关键不是老师讲清楚了没有,而是学生学到了没有?老师的作用是确保这一过程的完成,老师的差距也在这里。网课带来了一些局限,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效率更高还是更低,取决于老师本身。”
看到这段话,不由得想起了我在一段时间内从网上疯狂找各大辅导机构的录播视频,甚至花钱买了两个完整版的初中数学辅导视频,因为我觉得辅导机构为了争抢生源,其教学质量肯定都很高,而如果把这些视频放给我的学生观看,效果肯定要比我自己讲的要好。结果只看过一次就放弃了。因为我看到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双眼无神、且根本没有思考的迹象,导致看视频就跟看电影似的浮光掠影,留存在脑中的必然也所剩无几。今天看了魏智渊老师的这段话,不由地觉得自己行为的幼稚与可笑。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基于一定的目的的特定交往行为,学习应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之中的。而单纯的给学生播放名师视频,学生与名师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反馈,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不佳。好的教学,其关键并不在于教师的教,在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水平的前提下,教学效果基本上是取决于学生的学的。这也就是老教师们经常说的“三分教,七分管”,原来我一直以为“管”就是要管住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够认真听讲,现在我理解的“管”则有了更宽阔的意义:不仅是管学生的纪律,更是要随时关注学生,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思路。
我还想起了我把八年级的学生像教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一样,手把手,每一步的计算、每一步的原理都讲得清清楚楚,但是我在讲得过程中,却只是考虑自己有没有讲清楚,并没有考虑学生有没有学进去。当学生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时,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时,作为教师,是继续一味地讲下去,完成所谓的教学进度呢,还是要暂停脚步,去听听学生内心的声音?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工作敬业、备课认真、工作负责、师生关系融洽。但是昨天听了殷德静老师作的报告,我才意识到自己与一名真正的教师、一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命教育。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对于一个具体的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他成为一个现在就感到快乐的人。”长期以来,我只关注学生学到知识了没、卷子上的题目答上了没、该记住的公式记住了没,却没有关注到学生内心的需求。我从未考虑过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也从未想过去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即便是找学生谈话,那也是发生在学生犯错之后,企图用一次谈话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今看来,我之前的教学行为是多么愚昧而幼稚!
那么未来我应该如何做呢?我想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吧!
一、坚持专业阅读
从专业书籍中、从名人大师身上找寻理论的原点,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找到处理教育事故的依据,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找到生命的原型
无论是殷德静老师还是李镇西老师,或者是苏霍姆林斯基,都是有着博大的教育情怀的教育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心中都装着学生,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教授他们知识,更是将培养为更好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确立自己的生命原型,从他们的事例中获取教育的智慧,找寻教育的原点,支配自己的教育生涯。
三、尝试与学生进行交流
尝试着开始于学生进行交流,书面的、口头的、任何形式的交流,不再把他们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看作是活生生的人,有独特思想、有丰富感情的人,以他们的感情为起点,建立与他们的感情链接,真正地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懂他们。
《教育写作》DAY49
(全文共200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