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1)。少水出焉。其中多彫(diāo)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shū)(2),食之已聋。
【注释】
(1)文石:带花纹的石头。文,即“纹”。(2)赤菽:红大豆。本义是指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
【译文】
(合谷山)再往北三十五里,有一座山叫阴山。阴山上有很多粗磨刀石以及色彩斑斓的纹石。少水从这座山发源。阴山山中生长着很多彫棠树,它的叶子像榆树叶,但又呈现四方形。它的果实像红豆,服食它能治愈人的耳聋。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1)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xuán)(2)以吉玉(3)。其余十三者,毛用一羊,县(xuán)婴用桑封,瘗(yì)而不糈(xǔ)。桑封(4)者,藻玉也,方其下而锐(5)其上,而中穿(6)之加金。
【注释】
(1)冢:首领之处、祭祀神灵的地方。(2)县:同“悬”。(3)吉玉:古人往往在人、事、物等有关词语前贯以“吉”字,用来表示对其美称。这里的“吉玉”就是指美好的玉。(4)桑封:即“藻珪献祭”,指献祭的玉器采用带有彩色斑纹的美丽石头。(5)锐:使之上小下大。(6)中穿:在中间穿孔。
【译文】
总计这薄山山系之首尾,从甘枣山起到鼓镫山结束,总共有十五座山,绵延达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山最大,是这些山的宗主。祭祀这座宗主山的山神时,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再悬挂上好的美玉来献祭。祭祀其余十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一只羊作为祭品,再悬挂上祀神玉器中的藻珪献祭,祭礼完毕,要把这块藻珪埋入地下。而不用精米祀神。所谓桑封,就是藻玉,这种玉石制作的神器,下端呈长方形,上端有尖角,中间有穿孔并加上金饰物。
中次二经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煇(huī)(1)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2)麋,其鸟多鹖(hé)(3)。
【注释】
(1)煇:“辉”的异体字。(2)闾:指长得像驴而长着羚羊角的山驴。(3)鹖:鹖鸟。据古人说,鹖鸟像野鸡而大一些,羽毛青色,长有毛角,天性勇猛好斗,绝不退却,直到斗死为止。
【译文】
《中次二经》所记载的中央山系的第二列叫济山山系,济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辉诸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桑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山骡和麋鹿,而栖息的禽鸟则大多是鹖鸟。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1)。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xiàn)则其邑大旱。
【注释】
(1)伊水: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
【译文】
(豪山)再往西三百里,坐落着鲜山。鲜山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但不生长花草树木。鲜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伊水中活动着很多鸣蛇,它外形与普通的蛇相同,但长着四只翅膀。这种蛇的叫声如同敲磐的声音,它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严重旱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