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了近十年,虽然家家有余粮,但物质依然匮乏。庄稼人为了节省开支,衣服大部分都是自己缝制,因此,布匹需求量很大。
货卖堆山。做生意千家万家,挣钱一家半家。这是生意人的口头禅。每年开春,母亲和其他商户一样,进几包花布头,放置于摊位前,将那些碎布头抖散,花花绿绿的象一座小山,甚是好看。进碎布头也凭运气。运气好的没有脱版布花色鲜艳,就容易出手,要是运气不好,即使贱卖出手都不快。
唉,r他妈7,进布把老鼠药进回来了!
哈哈,老鼠药可是抢手货呢,你就偷着乐吧!
那年月,这样的话每天在商场都能听到。
母亲做裁缝多年,只一眼,就能看出顾客所需的尺寸。要是顾客给家人扯布,只要说出个头和胖瘦,母亲也能算出尺寸。为了不让顾客多掏一毛钱,母亲问的很仔细,价钱谈好量尺寸时,尺子放的松松的,下剪时母亲总会让出半寸布。
“庄稼人一年能做几次衣服?咱哪怕少挣点,都不能用尺子亏人,一锤锤的买卖,迟早会把摊子摞了。买卖不成说辞不到。买主来了要笑脸相迎,人家拿钱买东西,就是买个高兴。”这是母亲那些年给我常说的话。
大王镇逢双日集。每每逢集,方圆百十里的人们蜂拥而至,人头攒动。人多了,浑水摸鱼的人也来了。有的是职业性偷东西,有的是一时贪便宜顺手牵羊。因此,商户们都相互照看。90年春天,母亲进的碎布头,花型时兴花色艳丽,每天供不应求,但每天收摊清点货物,总发现有少的。为了降低损失,我们娘俩分了工,母亲负责卖布,我负责看摊。久而久之,也总结了一套防贼的心得。
记忆最深的一次,母亲被顾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我在外围打掩护看摊。那些顾客在碎布堆里刨着翻着,找到心仪的布头递给母亲量尺寸问价钱。讨价还钱,是居家过日子的女人们的强项。品相好的布头还能赚几毛,要是不好的,能保本的,只要有人要的,哪怕是赔一点,母亲都不会放走一个顾客。
那天,在围着母亲的人堆里,发现一个五十出头的女人,别人在刨布她也刨,别人搞价她也搞,但刨了一大堆布头没有一截她满意。凭着经验,觉得她很快就要有所行动了。不动声色站在她身后装着买布但余光始终没离开过她。终于她行动了,趁着前面的一个妇女撕开了布头,挡住了母亲的视线,她快速将手中的布头塞进了裤裆里,惊得我浑身的血液直向上涌,强按住能蹦出来的心,我不敢打草惊蛇。(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