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善是大恶,大善似无情》这一节里,稻盛和夫认为如果不能在充满关爱之心的同时兼具极度严厉的态度,是无法胜任管理者职位的。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两种相互矛盾的思维方式,并让它们同时正常地发挥功效,就不能成为经营者。
只懂得仁爱谦让的管理者无法真正经营好企业,而仅仅有严厉的态度,则不会有人追随。如果不能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经营者。
稻盛和夫认为,一旦公司经营陷入危机,公司经营者即便平时是慈爱的面目,但也得喊出“给我削减费用”,并且以魔鬼的面目快刀斩乱麻。这也是之前所说的垂直攀登。即使千夫所指,也希望大家也要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自我激励,勇往直前。
相反,因无法忍受别人责难,所以敷衍塞责、逐渐妥协,这才是问题。
有的人一直被称赞为“好好社长”,但由于突然发生了巨大改变,被指责“真不是人”,所以无法忍受。
因为不想被人想成这样,所以往往无法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了。
在职场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但牺牲掉的是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往往大家都只关注眼前,并没有认真考虑公司进行削减费用背后所带来的企业增长和员工的收益。
所以,稻盛和夫认为这是绝对不行的。他认为称职的经营者,既需要用善言去鼓励人的善行,将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将别人的悲伤视为自己的悲伤,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具备必要的严厉。
对员工一味和颜悦色,宠溺员工,就是所谓的小善,这会让员工放任自流,让企业费用增加,体质下降,一遇不景气就毫无抵抗之力。真正遇到经济危机时,公司就会倒闭,上百名员工就会流落街头。
所谓大善,往往看起来很无情。狮子会把小狮子推入深谷,让它们自己爬上来。就像俗话所说,喜欢孩子就让他们出门远游。大家往往认为,让孩子出远门的父母,似乎是“严厉无情的。”但事实这对孩子的成长在巨大的帮助,是一种大善。
记得在新西兰转机时,清晨的侯机大厅里一对年轻夫妇自顾自往前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拉着一个小行李箱费劲地连走带跑地跟着前面的两个人。这种情景在国内是很少会见到的。小男孩的父母是不爱他吗?从表面上看,他们真省心,也真放心。但这种放手是一种善。父母包办一切的孩子成年后出现的问题已经令社会头疼,这种看似无情的方式其实在给孩子面对自己问题的处理方式。
所以,如果不知道小善和大善的真正意义,事到临头自信就会动摇。我们要拥有这样的自信:“我现在的严格要求是大善的行为。”
只要心里知道,“在凡人眼里看来,可能是无情,但实际上这是大善”,就不会恐惧。进行改革时,如果不能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改革就无法顺利推进。
书中举例,若要修改过时的法律,不论问谁,对方都会说:“这种过时的法律早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早应该废止。”可一旦废止,可能导致很多人流落街头,会被骂“不干人事”。很多人都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不想干那些招人讨厌的事情,所以改革才无法推进。
公司内部管理也是如此,如果经营者不被员工讨厌,那谁该被员工讨厌呢?管理职位上的人,总想讨好员工。
从根本上说,经营者必须成为受大家信赖和仰慕的人,但偶尔也要能说一些严厉且招人讨厌的话。
需要以“为了行大善,必须垂直攀登”的心态,敢于招人讨厌。这是因为如果逃避垂直攀登,就一定会被自己好逸恶劳的本能推向堕落。
经营者自己堕落,就意味着无法养活众多员工。所以,稻盛和夫为了不让员工们流落街头,他一直严格对待各位经营者。如果仅仅满足于做个好人的话,反而会搞跨企业,让员工流落街头。
为了不让员工遭遇这种悲惨遭遇,为了帮助大家,稻盛和夫有意严格对待大家,这样做才是大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