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计算过,从小学到大学一共是多少年的时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16年的时间。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还要加上研究生3年,这样下来就是19年的时间。
很多的学生,尤其非985、211毕业的,做不到专业对口的去找工作。那大学时期学的专业内容要用在哪里呢?而且学的大多还都是理论知识。
在这里说这些,不是表达大学的无用,而是花了时间和金钱有没有用对地方。
在《教育的减法》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好:
把九年义务教育,改成十年一贯制教育。十年的义务教育结束后,按照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报考大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职业技能类,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在学校上学。另一个方向是学术研究,继续深造。
不禁会有个问题,那在十年的学习之后怎么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或者怎么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所以,这十年,和我们所经历过的学校学习不一样。
孩子们的假期,或者专门的课程,都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真实的东西。如果说“剥夺”了孩子们的暑假去做社会实践相关的东西,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得。快乐的童年,并不是窝在家里面玩手机。
多多的看世界,多多的接触自然。
这是大的方向,还有小的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怎么去教好小孩。时代在进步,那教学方法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有极个别的老师最大的快乐似乎是班级里有给红包超多的家长。
现在的学生多,班级里那么多学生,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现在的老师也多,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但有些成为老师了的人,却降低了这个行业的标准。
老师也是从学生变来的,接上面的第一类大学,让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师吧。
家长和学校是扮演园丁的角色还是木匠的角色呢?是扶正他的生长还是不停的凿,让他们痛,然后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写出来这些的时候,我依然在思考,可能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我思考过程中的产物,并不成熟。
教育太宏大了,关系到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家长怎么去了解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学校有多了解学生心里,能不能因材施教。企业能不能吸收到真正的人才,还是只看重学历。社会上要怎样循环带动。
如果像书里面说的进行了大改革,那最后几批没有赶上改革的人,他们的处境会是怎样的?这不该我操心,但还是忍不住想了想。
书籍:《教育的减法》
作者:朱永新
以下简介摘自豆瓣:
本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
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与父母谈减法教育,减法教育的前提是幸福生活,要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思考。
第二辑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减法教育的落地,谈学制的减法、内容的减法、文凭的减法、观念的减法。
第三辑主要是从主体论的角度,谈父母的减法、学校的减法、社会的减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