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可以离开生活。教育要让孩子们成为懂得规矩、遵守规则、服务社会的真正的人。
然而,现实是,在当下各阶段的教育中,我们更多关注那些与知识、分数、学历相关的内容,却忽略了品行教育、常识教育这些原本应处于基础地位的东西,于是愈演愈烈的课外辅导将我们的孩子引导向了分数至上的歧路,走出家门的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出的学子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不知道、不遵守基本的社会纪律和规则,受过良好学校教育者却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
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也是十分火爆,钢琴班、声乐班、舞蹈班、播音主持班等排满了孩子们的“课程表”,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追求考级、想走捷径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但艺术是兴趣与素养的摇篮,美育关乎孩子心理,关乎人的基本素养,重在引导青少年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与考级、考试加分等功利目的本是截然不同。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智慧的开启,更重要的是德行的涵养与品格的培育。诸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与人为善、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基本品行,理应是教育的首要内容。如果不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扣错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那么个人的成长道路就会越走越偏。
这些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肯定是多元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是我们的教育疏离了生活,最终使“人为”的教育偏离了“为人”的目的。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振聋发聩之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生活是教育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恰恰指向了我们当下教育的弊端,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教育的实践价值。
从根本意义上说,人总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接受教育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培育学生一种“对生活强烈的爱”,“就应当教会人正确地生活”。在他亲手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更有这样醒目的标语:“你在学校应该探索的最主要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
教育要以生生不已的生活为基础,造就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不断地“生长”,使其成为建构自我生命的主人翁。因此,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其以往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使教育源于学生生活并指向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人自身,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也就是回归真正的人的教育。如同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教育之最终鹄的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而且,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18.8.30《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