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物的背景,人物是城市的灵魂,二者交相辉映。
一人一城一世界。
看世界,观内心。
人物专访系列继续,本次推出的是女儿的发小阿猫的访谈。
阿猫与女儿UU从小在一起混吃混玩,我也算差不多看着阿猫长大。两人的父母因此成为朋友。
阿猫在15岁赴美留学,UU后来也来到多伦多。留美期间,阿猫时不时来多伦多找UU玩,因此我也有机会见证这姑娘的成长与蜕变。
2018年圣诞节,阿猫又专程前来多伦多过圣诞节。这天一起喝早茶。阿猫听说我对UU有个采访,当即找来看,觉得非常棒,就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于是,我们就在餐馆边吃边聊轻松地完成这次采访。
采访对象小传
【姓名】阿猫
【坐标】深圳、纽约
【职业】2018秋进入美国咨询公司工作
【移居国外时段】:2011-至今:美国
采访实录
艳子:记得你是初中一毕业就出国了,当初为什么想出国?
阿猫:我爸爸有个朋友的女儿在美国留学,听说一些情况后,我很是向往,也想将来去美国上大学。想着为了更好地适应美国的语言和文化,决定高中就去美国就读。
艳子:我听说你是自己独自申请完成留学申请的?
阿猫:是的。我爸爸朋友的女儿给了我学校的联系方式 ,我就给校长打电话,校长表示很欢迎,之后校长又推荐了寄宿家庭,就这样顺利完成了申请手续。那时也不知道有什么中介,都是自己和爸爸完成的。
艳子:你当时一个人出国,父母也没有陪同,不害怕吗?
阿猫:现在回想,自己当时胆子真挺大的。其实我爸很支持我出国,但我妈很担心,我当时都考上深外,我妈还专门设法为我保留了学籍。我妈看我真心想去,就想权当一种游学吧。所以我也没带多少行李就独自过去了。我妈原以为我适应不了很快回来的,没料到我居然一直坚持下来了。
艳子:现在回想当初,是什么感觉?
阿猫:现在回想,15岁就远离父母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过早错失与父母亲密相处的机会,还是有些遗憾。我想将来要是自己当了母亲,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一个人独闯天下。不过,比起有些孩子,虽然物理上与父母近,但心理与父母形同陌路,我很庆幸,一直与父母关系比较近,父母也对我大部分的想法比较了解,也没有错过重要场合,比如我高中和大学的毕业典礼。再加上因聚少离多,也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机会。
艳子:那你如何保持与父母的沟通?
阿猫:我爸爸通常会明确提出要求,但鼓励我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一起讨论,明确了就去执行。我妈妈则从大的方面给我一些要求,经常同我讲很多道理,例如要求我不断进取,持续看书学习等。
艳子:通常父母都会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与要求,但很多孩子并不会接受。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冲突,你会如何处理?
阿猫:当然会有冲突。小的时候,会习惯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能说服父母的,就说服;说服不了,就会听父母的。但上了大学后,与父母的观念时有不同,会试图沟通,但多数都自作主张了。有时,父母意见也不一致。比如,我在大学时热衷社团活动,成绩还行但并不拔尖。我爸爸就希望我减少社会活动,多些精力聚焦学习,成绩好就好找工作,我妈妈则鼓励我参加,我就按自己的意愿继续参加社会活动。事实上,这些对我后来融入美国社会,求职、工作反而很有帮助。
艳子:你刚出国遇到什么挑战?
阿猫:刚出国时面临的主要是文化与语言的差距。我是去了美国后,才知道美国不同州的差异很大。我到达美国后,才发现高中所在的地方近乎乡村,比较闭塞,当地很少国际留学生,人们虽然很友好,但是价值观比较保守,并不能理解我,或者说,对多元文化缺乏同理心。
艳子:上高中那阵,有没有同学欺负过你?
阿猫:当然有,毕竟都还小。有一年过春节,我不能回国,就在我学校的储物箱贴了幅对联,挂上灯笼。结果被学生拿走,撕掉,我很伤心地哭了。后来整个学校都知道了,其他同学和老师重新帮我贴上对联。不过,现在回想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更好地让我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艳子:刚出国时英语水平如何,能适应吗?
阿猫:我刚出国时,英语基础不错,基本沟通没有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实,与长辈的沟通完全没问题,因他们会很有耐心地倾听,尽量用浅显的语言与我说话。但与同龄人沟通会困难得多,他们说话很快,还有谈论的电视、书籍、用词等等都是我所不熟悉的,虽然能听懂,但很难理解。
艳子:你有没有交些朋友?
阿猫:当然有,各个种族、国家,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
但最初也是挺困难的。我在国内时成绩好,性格比较外向,挺多朋友的,可以说生活在主流圈。但到美国后,一下子就被边缘化。在美国的高中,也有主流圈,开始很难融进去。在美国的高中,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运动和社交能力。例如,男生是橄榄球,女生是排球、啦啦队。
这也让我意识到,当自己处于中心圈时,要有心包容处于边缘的人。当处于边缘时,如果确实喜欢主流圈,也要自己努力去争取。
我也遇到很多好人。比如,老师们很喜欢我,其中化学老师象我爸爸一样关心我。还有一家菲律宾的父母,我是在游泳时认识他们的女儿,结为朋友,他们就经常邀请我上他们家去,对我特别关照。
艳子:大学和高中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阿猫:高中在West Virginia,地方很偏远,人也大多比较保守。学校里的同学大部分都在那里长大上学,将来也很可能在那边成家,我因此倍感压抑,并不觉得那是自己想过的生活。我非常喜欢密歇根大学,学校实力确实不愧于“公立常春藤”的称号,从密大毕业的学生大多都引以为豪,安娜堡也是很可爱的城市。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群自己特别喜欢的人,他们大多学习能力特别强,有许多有趣的想法,不甘于现状,很进取,也很会玩,其中很多人家里经济情况特别优越,却没有自我感觉良好,依然很踏实。美国大学流行的一句话 work hard, play hard(sometimes harder hahaha).
艳子:你选择大学是怎么考虑的?
阿猫:当时我选择了两所大学,一就麦吉尔,一是密歇根安娜堡。接到offer后,正好有机会参观密歇根安娜堡,就飞过去参观,当地学长热情接待了我,带我参观学校,感觉学校氛围非常好,学校资源非常充足,差不多一见钟情,就确定了。
艳子:你大学的专业是如何考虑的?
阿猫:当时对喜欢什么专业不是很清楚,所以选择了工程,觉得今后想转专业,从工程更好转。后来细分选择了工业工程(industrial and operations engineering), 是一门工商结合的比较好的学科,比较适合我的性格。
艳子:很多到国外留学的孩子会选择信教,你有没有选择信教?
阿猫:没有。但在高中那些年,我home stay的家庭是基督徒。我经常随他们去教会,学到了不少,也在教会交到了朋友,但我没有选择信教。我看了周边的人,选择信教有几种情况,如家庭信教,从小受洗,但也有不信的。还有同学,因为经受一些挫折与压力,通过信教获得安慰和重整旗鼓的力量,这也挺好的。但我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我爸爸经常对我讲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问题多”,我遇到问题时,也有痛苦压抑的时候,但很快我会努力想办法去接受挑战、解决问题。
艳子:现在国内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如果要你给点建议,你想说点什么?
阿猫:选择出国以后,要问自己,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随大流还是觉得这条路真的适合自己?当然这么大的问题很难一下有答案,所以出国以后需要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要不断的寻找答案。另外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中国的确非常不一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难一下适应和融入。首先心态要开放,尝试和美国人,和其他国际生交朋友,花点时间耐心了解当地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再作选择。至于最是否融入当地文化,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人能力,二是个人意愿,也不必太勉强。
艳子:那你如何进入美国圈?
阿猫:毕竟来了美国七八年,和当地人交流和做朋友没有问题,但是也不能说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了。再说美国本身是移民国家,当地文化都是各种国家和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聚集而成,社会形态也极具多样性,纷繁复杂。我有不少ABC(美国出生的华裔)朋友,他们贯通中西方文化,相处起来更容易。
艳子:那你的选择是什么?
阿猫:我差不多在两个世界都能游走自如。我有不少美国朋友,也有很多中国朋友。但达到这一步,也挺不容易。
艳子:很多留学生因为很难找到工作回国了,而你还挺顺利找到工作,你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阿猫:找工作的过程也不轻松,确实很难,现在美国对留学生的政策越来越紧。
我觉得大学的功课对我找咨询类的工作帮助很大,很多功课都是小组作业,需要很好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培养合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次,我所在大学,周边都是很优秀的人,有一些学霸,他们玩得比我疯,但学得也比我好,起初让我心里也有阴影,但同时也促使我不停地努力。
至于找工作,我一开始也很害怕,在招聘会看到那些学生穿着西装,侃侃而谈,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后来再看,我也可以穿上正装,那些话我练练也可以说,最主要,我发现其实大部分人也挺害怕的,毕竟再怎么说都是求职的学生,并没有太多工作经验。所以我就慢慢有了信心。
当然,也经历了很多失败,递个无数份简历,经过过许多次面试,也失败过无数次。
艳子:华人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情况如何?
阿猫:我认识的国际生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的占一半以上,有小部分回国工作,剩下的在美国工作。主体上分两类,一类偏技术型的,如计算机类,不需要太强的语言与交流能力,但是对技术要求特别强,竞争很激烈,工作以后薪资和待遇都很可观。另一类,象金融、咨询,需要更强的语言与社交能力。
艳子: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
阿猫:我现在进入的是一家位于纽约的法国公司capgemini,从事科技咨询,涉及的行业有生产、药业、娱乐等很多行业,而且有机会经常见到客户,我也喜欢与人打交道,这对我寻找自己最终发展领域很有帮助。
艳子:你是否想回中国发展?
阿猫:暂时不想。因为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我觉得美国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起步会高一些。而且现在工作的城市在纽约,这也是许多年轻人梦想的大城市,至少在现阶段,我希望能留在美国工作。
至于未来,也不排除回国的可能。如果回去,我会选择在深圳发展。因为深圳充满活力,有很多机会,而且我每年回去,都觉得深圳一年比一年发展好,非常吸引人。
艳子:再问个问题,你可以不回答。就是不少中国的父母,包括你母亲,都不太能接受孩子找西人作配偶,你是如何看待的?
阿猫:我知道我妈妈不同意,但不会改变我的观念,我会持续与她沟通。我觉得国籍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人。因为你不可能找到跟你完全一样的人,最重要的是,在价值观这些大的方面要基本一致,而小的方面则尽可忽略。
采访结语
跟阿猫交谈,让我深深感受到一颗向着阳光,拥抱未来,努力生长的心灵。
象很多有梦想的年青人一样,有人生成长的烦恼,有面对学霸的惆怅,有努力争取的挫败,但一直因着某种情怀砥砺前行,善于思考,勇敢前行。那或许是缘于远方的向往,或许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心念所注,意有所动。念念不忘,必有回想,最终心随所愿。
这样的年轻人,能不成功,能不幸福吗?
除了祝福,还是深深的祝福!
最后,用傅雷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序里那段著名的句子共勉,无论遭遇什么境况,无论时事如何裹挟,愿我们都能持续保有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