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不能拿来赚钱的知识,有必要学吗?

不能拿来赚钱的知识,有必要学吗?

作者: ffbd3c4590fb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22:39 被阅读587次

    几周前,中国某顶级大学一位副校长对大学教育发了一通牢骚,批评现在大学生一进入该大学,就想着如何就业,立意实在太低。

    由于他是很有名的学者,他一个人发表在《科学》和《自然》两大杂志上的论文,比那所大学所有教授加起来还多,因此教育界竟然没有人出来跟他争论一下。

    事实上,对于99%甚至更多的人,高等教育首先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这个不解决最后一定会因为人穷变得志短,不可能有真正高远的志向。

    但这位教授真的说的没道理吗?换一个角度看,未必。

    很多人觉得,财富自由的人才有权干好主业又发展副业,以获取更大优势。但是,真实情况往往与他们想象的正好相反。

    最近几年,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个人在本行干的很好,但始终没实现财富自由。突然有一天,他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和技能,却一下子莫名其妙的财富自由了。

    通常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成功跨界,而实现这样的人有一个时髦的称呼——斜杠青年。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如果不是,那他们是怎么选择新知识的呢?

    01

    当然,我们不可以用“我是程序员中最懂心理学的,学心理学的人中最会编程”这类没意义的话解释跨界优势,这里面有着深层的原因。

    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跨界带来的多维度优势不是两个优势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何级数的增加。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36岁时,想强手如林的日本成为出类拔萃的漫画家,他的方法是什么呢?

    蔡志忠的画画水平,不是亚洲最好的,但是他到行业前25%是没问题的;他讲故事的水平也不是最好的,但讲中国传统道德《论语》《庄子》《菜根谭》等书籍上的典故,也基本能到前25%的水平。

    蔡志忠把自己两项技能结合在一起,选择画了故事性最强的《庄子》,画成漫画《庄子说》。

    这一下可不得了,《庄子说》一下子就成了熟悉道家经典的亚洲人最喜欢的漫画之一,连续十个月金石堂畅销书第一名的作品。

    用同样套路的还有漫画家亚当斯,他的的“呆伯特系列漫画”,今天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2000家报纸转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亚当斯画画技能能到前25%的水平,他讲笑话的能力也能到达前25%的水平,“呆伯特系列漫画”就是跨界成功的结果。

    不仅人如此,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公司,也都是靠跨界优势稳稳的立足的。

    亚马逊,一个优势是电商,另一个是云计算;京东,一个是电商,另一个是快递业务;苹果公司,一个是硬件,另一个是独特的软件系统IOS。

    一个成功的城市也是如此。深圳,是大公司和青年精神;硅谷,靠斯坦福大学和大量的科技创业公司;拉斯维加斯扬名在外的是赌城,但它的活力还来自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会展城市。

    在单一维度竞争,从前10%努力到前1%,付出的努力绝不是10倍那么简单。

    很多人在单一维度里付出千百倍努力,却发现自己离那些获得财富自由的前1%的差距还是很大,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多学一门知识,特别是与主业关联不是很密切的知识,是为自己能力增加了一个维度,比起单一维度做到前1%,两个维度做到前25%要容易的多。

    02

    跨界理论听上去那么有效,为什么没有成为普通人灵丹妙药呢?

    首先,跨界成功也是有条件的,你的主业必须足够好,主业、副业如果仅仅多而不强,不能产生实质性变化。

    其次,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选择新知识的标准要对。简单来说,只有满足指导你改变行动的和长期有用的信息,才叫做知识。

    有些军迷身上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熟知古罗马战阵,对凯撒战史如数家珍。

    除非他研究罗马史,或做《罗马与汉朝》这类历史游戏能用得上外,这些信息很大程度并不能指导普通人的决策。

    李笑来老师举的例子更形象,我原文引用之:

    “就算你知道‘鬯’字怎么读,通常情况下这事儿本身很难成为你人生中重要决策依据的;并且,这个字的存在与否,以及你是否因为认识他而改变你的生活,答案都非常明显——皆为否。”

    还有个要点,就是要长期有用。

    实际上,很多人判断知识是否有用“很理智”。比如,一个计算机系的本科生会认为,考试前老师勾画的重点非常有用。

    深入一点,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掌握编程语言、会主流手机平台编程语言……这些也有用。

    但是,哪怕他真的对心理学感兴趣,也不一定认为这个知识有用。原因就在于没耐心的人太多了。

    他们字典里的有用只有一个标准——马上有用,才叫有用。

    一目了然、立竿见影的有用对他来说,有时候简直就是刚需。

    人是需要反馈的动物,小到“王者荣耀”关了声音,失去一种的反馈会使你明显觉得没那么有趣了;大到学习,毕业以后很少有机会,用考试的办法反馈学习知识的效果。

    这种焦虑感让人更偏爱那些短期有用的知识,厌恶长期有用的知识,因此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学习就是长期看来绝对有用的知识,引用武志红老师对学习心理学的认识:

    ·学习心理学,会对恋爱关系有更深层的认识,容易在相处中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技巧,更善于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心理学,会更实在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保有健全人格。

    ·学习心理学,你作为员工会知道如何融入集体,巧妙在团队里争夺话语权,和同事相处的更好。

    ·学习心理学,作为领导会知道如何激励员工,对看似复杂的人事与动机做到洞若观火。

    ·学习心理学,作为创业合伙人能看懂合作伙伴的行为和意图,用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深度的理解与互信。

    他今后会恋爱结婚、养育后代,会成为一个家公司的员工、领导,事业有成了以后可能会去创业,要选择合伙人……

    短期来看没什么必要的心理学,放到长期维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也有的朋友会问,我们选择知识可否在增加几个维度,那岂不是更详细、更准确呢?

    理论上是没错,但现实中我们要强调标准一定要“必要”,即多余的要毫不留情的舍弃,不然反而会拖累你。

    真实世界中,要把一项技能修炼到“前25%”,你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举一个并不新鲜的例子,去年有部纪录片大家讨论的比较多,讲的是日本一位做寿司的师傅叫小野二郎,纪录片叫做《寿司之神》,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小野二郎店里做学徒,首先要学会拧烫毛巾,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再学用刀、料理鱼。就这样十年之后,徒弟才能煎蛋。

    而一个学徒花了4个月的时间,经历了200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小野二郎眼中第一个合格的煎蛋。

    看到这里,很多网友觉得太假、太做作了,有那个没必要吗?有必要,因为我们普通人无法清晰说出这些差别:

    ·到底这一个成功品和200多个失败品微观体感的上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专业的厨师能发现而我们却不行?

    ·200个失败品和唯一的合格品微妙的零界点在哪里?为什么花10年学习拧毛巾、用刀和料理鱼就能培养微观体感?

    ·达芬奇为什么要日复一日的画鸡蛋?也是训练微观体感,各种光线直接打到鸡蛋上是什么效果,蛋后的幕布把光线反射到鸡蛋上,又对鸡蛋有什么影响。

    所以在真实世界中,提升到“前25%”不是说说就的变好的,而真正把两个维度做好的人、公司、城市少之又少的原因就在这里。

    选择知识的“必要性”,用两个维度完全够了。

    03

    最后,我整理谈一个误区。跟着名师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时,容易用“外显”作为唯一标准。

    “外显”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老师是不是够出名、在学界的地位是不是足够高,甚至有没有很多粉丝、care等。更好的策略是以下三条:

    第一条,这位老师在这个门类的知识有没有超越同行的洞察。

    比如,国内两个关于经济学课,某课对“成本”一词的解释是: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而《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上对成本的解释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把这个概念再说清楚一点。一块地不仅仅可以用来做博物馆或者修民宅,它还有好多其他用途:A、B、C、D、E。”我们现在简化,说只有这两种用途:修博物馆或者建民宅。修了博物馆就不能用来做民宅,民宅就是修博物馆的成本;倒过来,如果修了民宅就不能做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修民宅的成本。

    一个资源,它有若干的选项,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是那些所有落选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单说,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教条的照本宣科谁都能做到,真正超越同行的洞察的人却是少数。

    第二条,这位老师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否完整

    这一两年来,网上有一种过往矫正的风潮——否定网课。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某某在开车途中、做家务时听课是“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是无效的学习。

    这个说法本身是模糊不清的、有问题的。请问,“碎片化”是指什么碎片化?时间?精力?知识体系?

    如果按时间来说,我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不是碎片化的呢?上学的时候,也是第一节课语文、第二节课数学、第三节课英语、第四节课体育……从没听说过第一天上一天语文,第二天上一天数学这回事。

    精力自然不能碎片化,要集中起来使用,但精力管理是我们个人的事情。

    我们要注意的是防止知识体系碎片化,在这里李笑来老师有一个很直观的方法:

    ·是否有足够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如果满足这些,这个网课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学习的。

    第三条,这位老师有没有为用户服务的基本诚恳的态度

    一方面,指课程不能有低级错误,比如时不时来个错别字、引用人物人名出错、文章虎头蛇尾等。发生这样的问题,好比苹果公司卖给你的iPhoneX屏幕上有划痕,我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是要揣摩这位老师对用户的定位。

    一门课程你听下去,如果讲的基本都是毫无深度信息,那么这位老师估计是把自己的用户当作“小白”。

    对不起,我们是在其他领域有建树的人,我们要学习的是新领域系统的知识,不是要当个比小白高级点的人。

    一门课程你听下去,如果老师教你《如何骗男人的钱》(不要笑,真有这样的课),那么这位老师把自己的客户当什么人呢?

    一门课有这样的主题,“关注老板的行踪,和他同步到公司加班,在赢得老板赞赏的同时,实际可以在公司吹空调”……

    这位老师对自己用户的定位,就是连用空调都吝啬的人,这样的老师真的觉得你有潜力财富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能拿来赚钱的知识,有必要学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cz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