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日剧《我的家空无一物》,其中有一集提到幻想购物,于是把这个概念借鉴应用到心理建设领域,就有了幻想界限。
一对关系,明晰的界限是保证它健康运行的前提。假如把界限分成物理和心理两类,物理界限相对容易实现,比如站队,人和人应该有一个避免身体接触的防尴尬距离,除非是在拥挤的地铁中(没有物理距离和界限是导致压力和冲突的根源),一般情况下,成年人都可以实现一个明确界限。
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被父母经常体罚,或者基本不被体罚,他对自己身体的物理界限应该很清晰,所以也会天然的对自己身体尊重的。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应该是会珍惜自己身体的。
但是心理界限的建立却相对艰难,人群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人格,也有很多专业书对它们进行分析,不过,如果每次见到人就分析他的人格特质,然后再想应对措施,其实是来不及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界限不清晰,碰到这些困难人格,估计还没有开口就已经被控制了。
比如面对抱怨人格的抱怨,以前,自己在潜意识里会很想帮对方解决他的诉求,后来认识到:一,抱怨的人未必希望你帮忙解决问题;二,你实际上也没有能力解决。这里的“自己”其实是没有界限感的人,关系中每个成年人必须得有承担自己命运的能力,包括各种选择,以及健康的面对运气的态度。所以要有智慧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正确的作法是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而不是替别人大包大揽(养育孩子更需如此)。所以当抱怨者再抱怨时,我会建立一道幻想界限,迅速地把抱怨者用这道幻想界限隔开,不做表态地倾听,然后轻松离开。这样做,上反而更有利于抱怨者表达情绪,也能保证听者不受影响。
另外,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react(顺着别人的行为或者语言的逻辑回应)和response(对别人的行为或者语言思考,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一套应对逻辑,不用顺着别人的套路走)的区别,也是建立界限感的前提能力。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应对攻击的书,名字叫Payback,作者提到人们面对攻击(身体和语言攻击),一般会把攻击带来的疼痛返还或者宣泄,返还的办法有即可还击,和报复;宣泄的办法有把它通过伤害其它弱小的人或者动物、或者运动等。其实这些反应都算是react;宗教有高大上的解决办法,就是原谅,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境界太高,很难做到。我觉得更适合普通人的办法就是幻想界限,除非是受到身体的伤害,如果是语言方面的攻击,最好就是设想一道界限墙,直接把它们挡住,完全不用被动回应。
有了这个幻想界限,再去看别人说话,就能理解,“奥,原来他在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需求,跟我没啥关系,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神游,”然后就过去了。所以当你碰到各种困难人格时,可以这样的办法试试,说不定很管用。
附上一段:附上一段react和respond的区别:
Respond, Don’t react
“When you react tosomething someone says or does, you may have a problem with boundaries. Ifsomeone is able to cause havoc by doing or saying something, she is in controlof you at that point and your boundaries are lost.
When you respond,you remain in control with options and choices. If you feel yourself reacting,step away and regain control of yourself so others can’t force you to do or saysomething you do not want to do or say; and something that violates yourseparateness.
When you have keptyour boundaries, choose the best op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sponding andreacting is choice. ‘When you are reacting, they are in control. ‘When yourespond, you are.’’”
Dr Henry Clou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