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你是依靠无穷尽的闹钟才能挣扎起床,还是在闹钟响起之前,已经不太困难地醒过来,不用被吓人的铃声折磨?
每次晚上入眠,你是辗转反侧,翻箱倒柜找药,或是在互联网上寻求治疗失眠的方法,还是从容应对,躺下就睡?
是否体验过,明明感觉很累,到家躺在沙发上,却不想……乃至不敢入睡的心情?
多年前,我一直以为我都是后者,而累了就一定能睡着,就凭借着我理科钢铁直男的直来直去的思维模式,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问题来了就解决,事情来了就扛。
然而多年以后,人还没到中年,已经对中年危机有了明显的预感。
身体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经济、人际上的问题,家庭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掌控,开始感到无助和彷徨。
于是在某一个命中注定的日子里,我亲身体会到,虽然身心都已经疲惫到极点,躺在床上,眼睛也睁不开,但就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能入睡,心中的烦躁也随着时间越长而越加剧烈。
想起一首很喜欢的歌,里面有一句歌词:
我知道感伤这样就够了,还需要一些面对明天的力量.
对照一下,也许当时的我,真的已经失去了面对明天的勇气了吧。
恰逢今天的直播,聊到了一个问题,说是,当我们心情沮丧,非常“down”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来排解?
另一位嘉宾说,她选择吃顿大餐。
曾几何时我也是觉得,吃顿大餐确实能让心情变好。
但就今天看来,我也想吃一顿好的,但翻了半天外卖点餐,也没有特别想吃的,又因为疫情的问题,去堂食估计也麻烦……
结果我是趁着时间还早,给自己做了一段不算丰盛,但吃起来还不错的晚餐,居然也能让我的心情变好了。
也许吃什么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个通用的方法。
那这里面的底层是什么呢?
我又想起了过去曾经几次让自己体验很好的“放空”。
一次是,我在按时下班后,只带上随身物品,然后一个人去爬山。
说真的,要是平日有人邀请我去爬山,我都得犹豫很久;公司团建让大家去爬山,我甚至都想请假。
但那一天,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的,心血来潮,就自己上山去了。
五点半下班,到白云山六点左右,就开始走。
一直顺着路走,走着走着就到了山顶——当然,白云山海拔不高,也就382米,算个小土丘。
那一路上,没刷手机,没看视频,甚至没听音乐。就是单纯的看着周围的景致,甚至还走错过几次路,就是单纯的所谓“忘情于山水间”。
作为一个极度害怕孤独的人,这种事情到现在我还感觉有点不可理解。
然而那一天我真的就做到了,还倍儿有闲情逸致,找了个特别长的楼梯,拍了几张照片,证明我来过。
等我总算找到了路下山回家,已经八点半快九点了。
先不说时间,腿是真的累,甚至都开始疼了。
而且我还选错了出口,又找了一会儿公交车站,才总算回了家。
到家已经快十点,差不多刷刷微信,看个番,洗洗也就睡了。
第二天,神清气爽,然后接下里好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精力异常充沛,心态也特别好……
还有,也是在以前那家公司,有一天是周中休息,约别人肯定也是约不到的,于是自己一个跑到附近的一个商场去了,从早上第一场电影看到下午,然后心血来潮跑到健身房去练了一个多小时,练完也没洗澡,坐外面让空调吹干,又跑去吃了顿饭,然后又心血来潮,走路回家。虽说也不算太远,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家洗澡啥的,然后就睡了。
这次的休息给我的感觉是,比过往宅家里睡一天还要让人感觉精力充沛……
好像“心血来潮”这个词用了三次?
似乎“心血来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感受。
特别是,当我“心血来潮”的时候,这件“来潮”的事情,我真的能把它完成。
也许,运动也好,吃顿饭也好,都是催化剂,关键是那种“我知道我可以,而且我证明我可以”的掌控感,让我的精神能量得到了补充。
那种“我能把目标完成”的成就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让我想起核聚老师的课,他曾反复强调一个事情:我们一定要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的自我认可,才能不断地前进。而所谓的纠结烦躁紧张,都不过是我们总是在纠结一些我们做不到的,甚至是违反常理的事情。
这也与我最近新得到的思考强相关: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实际存在的事物上时,我们的理性总是非常活跃的;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消亡的事物上,比如过去的回忆,比如逝去的人或物,活跃的就是我们的感性了。
而当我们过多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会特别容易情绪失控。
而失控才是我们出现各种负面感受的源头,因为此时我们的理性已经无法再帮助我们保持清醒,无法帮我们梳理问题,只能把问题带到我们面前。
试想,你是公司老板,你的员工跑进来抛一大堆很难解决的问题给你,你什么感受?偏偏这个员工还不能开掉,他平时就是那个最得力最能赚钱的人,把他开掉,公司就只剩问题了……
对啊,平时这个员工可不是简单提出问题,而是把方法都列在面前的呢。
理性也一样,它的功能本来就是把问题的解决方案思考出来。
当然,它永远不可能超过我们的能力、我们的阅历、经验和知识去思考。
因此,“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真的是最重要的一环。
也因此,掌控感才如此重要,是它在告知我们的能力和极限,是它才能让我们知道即将到来的事情是否能够应对,在不能应对的时候,就需要理性再一次帮我们梳理,把能做的事情做好,逐渐走向可以应对的最终结果。
而它是一种感觉,并不是一种能力或者技巧,就像我们开车、玩游戏的时候经常会说的“手感”一样,也像是我们平时学语言的时候说的“语感”,还有打球的时候的“球感”等等。
在我们平时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成果经常是由其他人评判的,掌控感来得非常滞后,而不是随时都能得到反馈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当我们做好了一件事情之后,并不会得到足够的认可,或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做完做好”的实感。比如说自信交了个计划书结果老板不置可否甚至杳无音讯,比如说填了一份答卷结果不告诉你分数,比如……
这些情况相信在现实中相当常见了。所以长期处在这种情境下,那种“做得到”的感觉就越来越淡薄了,于是对自己的自信也越来越差,那种“这件事做得到”的预感也从一种熟悉的感觉变成了陌生乃至不存在的物质。这样一来,无论我们面对什么事情,都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乃至否定之中,所谓的精神内耗也就由此而生,而且特别强烈。
所以,还是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掌控自己的时间,最好是做一些要付出努力,或是尝试新的事物。
就好比今天我给自己做的菜,有一道是从来没做过的;就好比可以去健身房,看看自己最大能够做多少负重的硬拉;就好比,安排自己一天的节目,然后把每个节目都完成——当然,必须是能完成的,然后有一点点挑战性,或是有新鲜的体验。
特别是,如果其中有“心血来潮”并且也顺带能实现,那种成就感也会加倍。
让我想起来最近看的蓝锁,里面也有类似的表述。
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底层逻辑是,设法多让自己去做一些需要动脑需要尝试但基本上都能做到的事情。
网友评论